蝗灾纵谈:从唐太宗吃蝗虫事件看中国古代的治蝗困境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正因为地大物博,环境复杂,生物种类众多,中国历史上也是灾难频发。水灾、旱灾、地震,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国都有所记载。这其中也有一种特别的灾害,就是虫灾,其中最严重,造成危害最大的就是蝗灾。蝗灾一起,赤地千里,不见绿色,大饥荒甚至民变随之而来,但是翻看历史,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蝗灾几乎是无能为力。

唐太宗贞观二年,长安大旱,继而又爆发了蝗灾。唐太宗李世民在宫里御苑里捡了一个蝗虫。对天发誓,如果我有过错,就让蝗虫吃了我,不要吃点庄稼害百姓,说完就把蝗虫吃了。根据《旧唐书》所载,那一年蝗灾就没有了。这个说法,还挺让人吃惊的,如果靠皇帝吃蝗虫就能治理蝗灾,那么治理成本还算不上高,只要皇帝改变下食谱就行了,事实上这只是史官的溢美之词。

如果我们相信贞观二年的蝗灾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感动上天而就此而终。那么紧接着“(贞观)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贞观)四年秋,观、兖、辽等州蝗。”甚至直到十七年后,还是“(贞观)二十一年八月,莱州螟,渠、泉二州蝗。”,就无法再来解释了,难道说这些年李世民就不能吃蝗虫了或者感动不了上天了,事实上蝗灾一直贯穿李世民执政之始终,甚至有唐一代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唐高宗)永徽元年,夔、绛、雍、同等州蝗。”“(武则天)长寿二年,台、建等州蝗。”“(唐玄宗)开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为什么蝗灾危害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呢,这个我们就要谈一谈古代的治蝗困境。

1、蝗虫是天罚,不敢治理

古代认为蝗虫是一种天罚,是上天惩罚君主不仁,治国不力的,或者是所在地方的地方官贪赃枉法,所行不仁的。所以蝗虫被视为天罚,蝗虫经常是和君主伍德联系在一起的。《后汉书》就记载,汉灵帝重用宦官曹节等人,奸臣在朝,清流受难,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结果汉灵帝熹平四年六月,弘农、三辅等地就爆发了蝗灾。

《魏书》里面也说:君主刑罚暴虐,治理严酷,贪得无厌,穷兵黩武,大肆攻城略地,失去民心,就会有蝗虫出现(刑罚暴虐,取利于下;贪饕无厌,以兴师动众;取邑治城,而失众心,则虫为害矣)。魏帝估计在心里大骂不已,这和我有啥关系。

最有意思的还是汉代的董仲舒,他把蝗灾的严重程度和君主的错误程度做了一个联系,认为奸臣在位,蝗虫就吃掉庄稼的叶子,奸臣位高权重,已在朝堂,蝗虫就吃掉庄稼的枝干,如果奸臣得到重要,那么蝗虫就把庄稼的根都吃掉了,这么大的脑洞不写小说实在是可惜了人才。

这么一联系,大家就不敢捕杀蝗虫了,上天派蝗虫惩罚我,我还把蝗虫干掉了,这不是和上天对着干吗。

唐代开元年间山东发生蝗灾,唐玄宗和满朝大臣都觉得不能捕蝗,李隆基信誓旦旦的说:“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民间也觉得不敢捕杀,只能跪下来祭拜,请求蝗虫自己飞走(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只有宰相姚崇一人立主捕杀蝗虫。

最后经过姚崇的劝说,唐玄宗一咬牙“冒着生命危险”下旨捕杀蝗虫,山东捕杀蝗虫900多万石,蝗灾为之一灭,没有造成大的饥荒,由此可见治理蝗灾的第一个阻碍就来自于人们的不敢治理。

2、治理失当,不得其法。

说的治理失当,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方法一:让皇帝把蝗虫吃掉,对天发誓,如果天下民众有啥罪,惩罚都降到我身上吧,让蝗虫把我吃了,别吃庄稼。操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效果是“是岁,蝗不为灾”。

方法二:下罪己诏,对上天和天下子民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言下之意有啥要处罚就处罚我吧,这点和第一种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清查冤狱、抚恤鳏寡孤独,山林坡地不收税,修养生息,操作者是汉和帝,效果“秋七月,蝗虫飞过京师”。

方法三:开明经科,这是什么逻辑呢,原来大家认为蝗虫是奸臣太多,贤臣太少造成的,开明经科,选取贤良入朝为官,这事不就解决了吗,操作人是汉安帝,结果没啥效果,连续两年都有大蝗灾。

你觉得用这三种方法哪能理论蝗虫呢,这显然是南辕北辙,头疼医脚,不知所云,这怎么可能治理得了蝗灾。

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玄幻,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对抗蝗灾的方法,那就是人捉火烧,唐玄宗年间的山东蝗灾,宰相姚崇派人灭蝗,是架起火堆,火堆旁边挖一个大坑,把捉来的蝗虫烧了直接埋掉。

前文说过,姚崇是说服唐玄宗才去派人捕杀蝗虫的,他说服的理由就是古代就有烧死蝗虫的记载,他说的是《诗经》里面的诗句:“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实姚崇偷换了概念。《诗经》里面确实说用火去烧蝗虫,但是人家说的是“田祖有神”保佑农民,降下天火,把蝗虫全都烧死,这和自己捕杀蝗虫烧死根本就是两码事。

无论怎么样吧,古代扑灭蝗灾的最有效方法还是靠人来捕杀,蝗灾一起,蝗虫何止千万,靠人去把能飞会跳的无数蝗虫扑灭,显然是效率既低,时间又长,只能做到减少损失,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所以古代治理蝗灾大多办法效果不大,有效果的效率不高,因此难以治理。

3、科学落后,无法预防

欧阳修有一首《答朱寀捕蝗诗》,里面写到“祸当早绝防其微。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只惊群飞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意思是等蝗虫刚从土里出来还小的时候就应该组织人捕杀,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内,这个提法看起来没错,执行起来可不太容易,数以亿计的蝗虫的幼虫那是那么简单就可以捕杀干净了。

其实治理蝗灾的最有效方法是预防,蝗虫产卵有着环境要求,只要对应的改变,比如提高植被率、减少土地空置等等,就能有效减少蝗灾。在现代科学技术下用农药也可以有效减少蝗灾。

但是在中国古代,科学落后,认识不足,别说对蝗虫的生活习性了,就是对蝗虫都是认识不足,《后汉书》说:上失礼烦苛,则旱,鱼蠃变为蝗虫。认为蝗虫是从鱼变得,这还怎么预防,难道能把海里的鱼都给杀光了。像欧阳修这样能够提出提前捕杀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更别说提前预防。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和皇帝都是对蝗灾一无所知。历代农民通过经验和观察,得知蝗虫是从土里来的,土里产卵,在不耕作的空地、没有植被的荒地容易滋生蝗虫。最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就是在蝗虫产卵季把土地都翻一遍。

比如康熙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康熙给内阁批的折子,要求户部,“速敕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南诸巡抚,准前制,亟宜耕耨田亩,令土瘗蝗种,毋致成患。”可见对于蝗灾的预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治理蝗灾上只能说有一定作用,无法做到有效遏制。

总而言之,由于人的观念,科学手段、组织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蝗灾在中过古代是难以有效遏制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国受蝗灾困扰几千年,让人无限唏嘘。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汉书》《后汉书》《晋书》《开天传信记》《欧阳修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