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为什么说是周王室彻底衰落的标志?

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姬林继位。他很想挽救周室几代的弱势,恢复周的统治地位,因此第一个开刀的就是郑国。

于是,他为了不让郑庄公独揽朝政,准备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此事,随即先后两次派兵夺取王室温地(河南温县)与成周郊区的庄稼,以此示威。

庄公公开挑衅天子权威,让周桓王十分恼怒。后来,庄公朝周,桓王故意对他无礼,还正式任命虢公为周室右卿士,周、郑矛盾进一步加深。

庄公意识到,此时与王室彻底断交对郑国绝无好处,于是忍让下来,同时积极地开疆扩土,壮大势力。

不久,郑国发生内乱,庄公之弟叔段预谋篡位。庄公一心思处理此事,桓王借机免掉庄公上卿之职,并用属于苏氏的十二块土地强行与郑国的十块土地相交换,致使郑国损失几块土地。

解决段叔问题后,庄公对桓王的做法十分恼火,便不再朝觐周天子,因此桓王便以此为由,派王师及蔡、卫、陈之师伐郑。

桓王自为中军,以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之;以周公黑肩为左军,陈人属之。

面对来势汹汹的王师,庄公与大臣们进行周密谋划。郑国公子元认为,组成左右两个方形阵势,分别抵御蔡、卫和陈军;陈国有内乱,兵无斗志,如果先进攻陈军,陈军肯定溃退;而周桓王一边要照顾陈国溃兵,一边又要与郑国军队作战,阵容肯定混乱;蔡、卫两国的士兵就无法与郑国对抗,因此一旦陈军溃退,蔡、卫两军必然也会逃奔;趁蔡、卫、陈三国军队都溃退之机,郑军可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桓王的军队,则定能成功。

庄公采纳了公子元的计谋,为应对王师三军,也把郑军编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中军、左拒(方阵)和右拒,公子忽指挥右拒,攻王师左翼;大夫祭足指挥左拒,攻王师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随庄公一起指挥中军,配合两拒的作战,相机出击。

双方在繻葛这个地方陈兵对阵(即长葛,郑邑,今河南长葛东北)。郑军率先发动攻击,先以左右两个方形战阵挥大将军旗、擂动战鼓,“旝鼓而动”,向陈、蔡、卫军发动进攻。

面对郑军左右两个方阵的强势攻击,蔡、卫、陈三军都四散溃败而逃。三国军队的溃逃,直接导致周王室的部队陷入混乱。

庄公随即指挥所在的中军,与左右两个方阵的军队,集中兵力向孤立无援的周王部队发起猛攻。周王师军心已大乱,根本无法抵挡郑国三军合击,最后大败而退。

周桓王撤退时,被郑国的卿祝聃射中肩膀,但还能指挥部队。

这时,祝聃向郑庄公请求继续追击周王师,庄公认为能让国家免于危亡就可以了,毕竟桓王还是天下共主,对他逼迫得太紧,会引起其他诸侯不满。于是,他制止祝聃说:“在道义上,我们是自卫,只要免于亡国就行了。把人逼到走投无路不是君子所为,更何况我们逼迫的是还是天子。”

当天夜里,庄公派国卿祭仲足前往周王师营帐,对周桓王以及其左右进行问吊,表示愿意与王室和好,缓和两国间的矛盾。

而刚刚惨败的周桓王,已领教过郑庄公的实力,也自知无法再与郑国抗衡,见郑国给了台阶下,正合自己心意,桓王便见好就收,因此也就勉强接受这个现实。

葛之战,王师大败,周桓王复兴周室的美梦彻底破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自此消失,周王室再也无力征伐争霸的诸侯,虽享天子之位,却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