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蛊王,来了

近日,一个携带诸多变异位点、传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极有可能超过德尔塔毒株的新冠病毒变种B.1.1.529(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奥密克戎)在博茨瓦纳和南非被发现。新变种病毒的携带者已经入境多国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再一次挑动起了人们本就绷紧的抗疫神经。

其实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早已达两位数了

只不过像德尔塔那样实力激增的不多

(看看新毒株 图: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

德尔塔带来的灾难还远没有结束,但他的后辈正靠着昼夜不停的变异,一次次地扩充自己的武器库,将自己武装得更加完美,也更加凶残。就全球而言,我们甚至很难说,相较于2020年,如今的新冠疫情到底是好转了还是更坏了。

心态好,一切都好(或许吧(图:shutterstock)▼

这场人类与新冠疫情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似乎一时半会还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奥密克戎究竟是什么?

不管是之前的“德尔塔”也好,还是此次新发现的奥密克戎也好,他们其实都是新冠病毒的一种命名方式。

为了防止新冠病毒溯源和研究工作继续被污名化和政治化,自2021年5月31日起,世卫组织决定采用希腊字母来对新冠病毒进行命名,如大家熟知的德尔塔毒株(Delta),其实是希腊字母“δ”的音译。在拥有德尔塔这个正式名字之前,他也和这次发现的新变异株一样拥有一个代号(B.1.617.2)。而奥密克戎(Omicron)则是希腊字母“ο”的音译。

速来学习,说不定可以猜中下次变异株的名字

(可别再变了! 图:shutterstock)▼

顺便一说,希腊字母的Ο(ο)和英文/拉丁字母的O(o),是不相同的。不信你把Ο和O分别放入搜索引擎,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由于新冠病毒本身是单链RNA病毒,不具备DNA的双螺旋稳定结构,因此变异极为频繁,经常出现各种新变种,而其中大部分变种的威胁性都不是太大,因此世卫组织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命名规则,按照新变种的威胁性大致分为三个档次:

需要调查的变异毒株

(VUI,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这次发现的超级变种奥密克戎此前就处于这一状态中,不过由于其本身具有多处变异,有着极大的威胁性,因此很快被提升到了威胁最高的VOC行列中。

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

(VOI, variant of interest)

此前曾把美洲掀得天翻地覆的拉姆达毒株λ(Lamda),就是这次一档次的毒株。

需要关切的变异毒株

(VOC, variant of concern)

横扫全球的德尔塔毒株目前就处于这一档次中,这也是目前传染能力最强、威胁性最大的档次。

实际上,大部分被认定为威胁性不大的变异病毒株甚至连个名字都捞不到,能被列入这三个档次的病毒都已经算得上狠角色了。

按照世界其他国家目前这种消极抗疫的态度,新冠病毒的变异会一直持续下去,届时凶残的变种只会越来越多,照这样下去,希腊字母甚至大有不够用的趋势。

奥密克戎,蛊王登基

与已经在全球“臭名昭著”的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的威胁性显然要更胜一筹,这点从它们第一次获得代号到被世卫组织正式命名的时间间隔就能看得出来——以德尔塔的凶残程度,它在获取B.1.617.2这个代号后,过了七个多月才获得δ这个正式的名字。而奥密克戎则在获得B.1.1.529代号后,在24小时内就被世卫组织正式命名并通报全球,这么高的“礼遇”,在新冠病毒家族里还是头一份。

德尔塔是B.1.617谱系第二个被发现的变异株

在它之前还有被命名为卡帕的B.1.617.1

现在德尔塔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美国...

(排队吸氧现场 图:shutterstock)▼

奥密克戎之所以受到如此之高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其突变点位实在是太多了。据英国《卫报》报道,相较于最初代的新冠病毒,这次的奥密克戎病株携带有多达五十多个变异位点,其中三十二个在刺突蛋白上。

这张被广泛传播的毒株对比图

暂时只能表示毒株刺突蛋白突变的情况

其传染力和抗疫苗性还需要后续的病例来验证

(图:Bambino Gesù Hospital)▼

这种病毒之所以被称之为为冠状病毒,就是因为其表面有着密集的刺突蛋白,看起来形状类似王冠,而病毒进入人体细胞正是靠着这一利器,且目前人类开发出的很多疫苗都是专门针对刺突蛋白的。

刺突蛋白是其四种结构蛋白中的一种

不同的冠状病毒棘突有明显的不同

(确实像日冕 图:wiki)▼

刺突蛋白一旦突变,不但意味着病毒的传染能力极有可能再次增强,还代表着市面上目前的大多数疫苗在面对奥密克戎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狡猾的新病株或许就能绕开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我都打完第二针了,不会告诉我没用吧?”

(图:壹图网)▼

伦敦大学医学院教授,遗传学家巴洛克斯推测,奥密克戎之所以坐拥如此之多的变异点位,其很有可能最早诞生于一个感染艾滋病病毒却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体内。

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艾滋病病毒攻击而瘫痪,发生了多样突变的不同新冠病毒可以在其体内肆意养蛊,最终“组合”出一个最凶猛的蛊王。而南非恰好是世界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7年的数据,南非成年人中有超过20%是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

南非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排第一

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免疫系统和正常人还是有区别的

(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图:壹图网)▼

尽管目前奥密克戎被发现和研究的时间尚短,科学界无法对它是否具有更高毒性、更强传染力和免疫逃避能力等问题下一个定论,但我们可以参考奥密克戎发现地,南非豪登省的情况。

此前,豪登省已经爆发了一轮德尔塔病株的大流行,在当地人体内普遍存有德尔塔抗体。在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下,自2021年11月11日起,当地的新冠感染病例又开始一飞冲天,到11月25日,短短两周时间里感染者人数暴增四倍。

豪登省虽然是九省中最小的一个

但累计确诊病例数却“一马当先”

这和其极高的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

(图:南非卫生部-2021.11.29.数据)▼

据专家统计,该省的病毒有效再生数(RT,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即每位感染者在其感染期内平均会传染多少个健康人,小于1则疾病会逐渐消失,大于1则会不断传播,最终形成指数爆炸)高达2.2,而目前豪登省主流的新冠病株正是奥密克戎。

一旦奥密克戎被证实存在对疫苗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逃避能力,那么届时各大疫苗厂商都将不得不重新开发针对奥密克戎的新疫苗。即便各国开发新冠疫苗的时间普遍只有一年左右,但目前开发速度已经明显跟不上病毒变异速度。

非洲国家(特别是南非)受殖民宗主国的影响极大

虽然造疫苗的能力不咋的,但是反疫苗的声音不小

(图:壹图网)▼

更可怕的是,奥密克戎之所以最先发现于博茨瓦纳和南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具备足够抗疫条件和坚定抗疫意志,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完全瘫痪。但南非至少仍然具备检测能力。所以,没有人知道奥密克戎于诞生何时、何地,也没有人知道它已经在非洲流行了多久。

相聚在村头大树下,听听那病毒的知识

(没啥用 图:shutterstock)▼

最好的例子是,目前意大利发现的首例奥密克戎感染者并没有去过南非,而是于11月11日从莫桑比克回国。这就意味着,奥密克戎早已超出了一国两国的范围,极有可能已经在非洲多地蔓延开来。

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奥密克戎或许将取代德尔塔,成为新一轮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主要毒株。

要离开南非的人已经涌向机场

这次某些国家的旅行限制出台的非常快,阻挡了不少人

(图:npr.org)▼

亡羊补牢,还是掩耳盗铃?

南非发现新冠病毒新变种的消息传出后,以英、德、法为首的欧洲多国纷纷熔断了与南非之间的航班往来。受奥密克戎影响,11月26日,日本、欧洲等地区的股市均开盘暴跌,全球投资者对新冠疫情的悲观展望可见一斑。

左滑还可看标准普尔500,日经,德国DAX的指数趋势

资本果然是最灵敏的,南非的法币也快速跌至冰点了

(图:Google财经)▼

尽管欧洲多国对奥密克戎惶恐不安,但一边对新病株怕的要死,一边却又不想依靠彻底的封锁来解决问题,英、德、法三国均是问题频出。

英国是最早宣布 “与病毒共存”的国家之一,尽管英国首相约翰逊曾为“群体免疫论”道歉,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英国政府为了经济数据,目前所执行的就是这条完全放开,期待靠着接种疫苗和感染新冠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的群体免疫路线。

都“近乎群体免疫”了,怎么还抗议啊?

(“自由万岁” 图:shutterstock&壹图网)▼

德国自11月以来每日新增屡创新高,仅11月26日当天新增确诊便高达93208人。饶是如此,德国看守内阁总理默克尔在约见新执政联盟三党党首,并提出希望封城两周的建议时,仍然遭到了三党领导人的拒绝。目前,德国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三党的初步协议已经签署,默克尔退休已经进入倒计时,将来德国的疫情将走向何方,就看朔尔茨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如何应对了。

或许是怕刚上台就搞限制会影响支持率

但是可别给自己炼个潘朵拉魔盒

(图:壹图网)▼

11月27日,在法国每日新增确诊同样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巴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防疫暴力示威活动,示威人群黑衣蒙面,通过向警方投掷杂物和照明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政府收紧防疫规定的不满。而这仅仅是近期多场游行示威中的一场而已……

法国人抗议时总是特别勇猛...

(图:twitter)▼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hancel.org/wiki/Variants_of_SARS-CoV-2

2.https://en.wiki.hancel.org/wiki/Spike_protein

3.https://en.wiki.hancel.org/wiki/Coronavirus_spike_protein

4.https://www.gov.uk/coronavirus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S-CoV-2_Omicron_variant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V/AIDS

7.https://voice.baidu.com/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from=osari_aladin_banner&city=%E5%BE%B7%E5%9B%BD-%E5%BE%B7%E5%9B%BD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