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为何能震惊世界?原来是有一个地下乐宫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一座古墓,从中出土一千多件乐器,其中包括一套大型编钟,不仅保存完好,敲击每件编钟所发之音,还令人心旷神怡,且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音列(音阶)充实。

经工作人员确定,这座大型古墓为公元前五世纪的一个诸侯国曾国君乙的墓。曾国是楚国的国中之国,春秋时期它仍存在,只是到了战国就不知所踪。它尽管是一个历史上“失踪”的小国,但墓中随葬的众多乐器构成一座巨大的地下音乐厅,宏大的规模让人惊叹不已,轰动世界。

曾侯乙墓共出土1.5万余件文物。该墓中出土文物,以铜器最为丰富,精美的铜器到处都是,墓中用铜总量达十吨以上。要知道,在铜器时代,铜是最重要的财富。此外还有金器九件,重计7.29斤。

但是,墓葬中最有学术价值的,还是出土的124件乐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

当人们看清这千年的乐宫时,根本无法拒绝古代宫廷乐队那磅礴气势,甚至被君侯乐宫的堂皇富丽所感染。

在地下乐宫中,100多件各种乐器,按照一定的组合安放在墓中,犹如一个大型民乐队。

在中室,为高架整齐的编钟,两米多高的曲尺形钟架上,分下中上三层悬挂大小不一的65件青铜编钟。

在中室东部,为一面立于青铜镂雕底座上的大鼓。

在中室北部,一套石质编馨悬挂在青铜构架上。

在两者之间,陈放排萧、笙、瑟等竹管乐器,以及式样不一的小鼓等。

编钟的出土,迅速引起学术界关注。

这套曾侯编钟每个钟体都发出两个相隔三度的不同乐音,相邻的钟构成一定的音阶。

钟上共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形。可见,十二律的律名体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不同的异名。

铭文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方面已反映出十分精密的程度,如升、少、反、大、浊等,与近代乐理中大、小、增、减音程的概念等同。

可知,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已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从铭文中反映出周代在乐律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不仅可知当时已有三分损益法的实际运用,还有十二律和七声音阶。在绝对音高,调性功能,移宫换调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概念。

曾侯乙墓,当之无愧地称为一座地下音乐宝库,它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光辉创造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