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双尾猫
字数:1958,阅读时间:约4分钟
编者按: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射过去的箭会被捡起射回来吗?别担心,古代打仗箭杆比箭头贵多了》《古代打仗弓箭箭杆用啥材料最好?为何古埃及人用芦苇做箭杆》两篇文章,介绍了古代时,虽然箭杆用的不是啥稀缺材料,但是材料的性能还是有要求的。本文则继续讲述箭杆的故事,不过今天讲的不是箭杆本身,而是一种加工箭杆的工具——端子。
上图中,这个山西省博物馆所藏的文物,就是用来加工箭杆的工具,也叫端子,也叫箭端。那么这东西怎么弄呢?在箭杆选材阶段,木料中常常会夹杂很多弯度较大的,需要矫直后使用。端子就是用来矫直的工具。矫正的“矫”字,里面带个“矢”字,就来源于此。箭杆的矫直方法是:先用火烤热弯曲的部位,然后一手持箭端子,一手持箭杆,把受热的弯部嵌在箭端子的凹槽里,然后两手用力夹,可反复多次,使箭杆较直。
这种工具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就有记录:“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不过,这个东西的历史,可比《天工开物》早多了。比如这个箭杆整直器的展示牌的备注上,写的是新石器时代。而且它的出土地点是著名的陶寺遗址。陶寺遗址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尧都,距今已经超过四千年了。陶寺遗址附近的石峁遗址,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没有发现箭杆,但是也发现了不少这种箭杆整直器。
▲箭杆整直器
而且这个文物还不是最早的箭杆整直器,其实这种工具出现的时间更早。根据李新伟老师的研究,除了陶寺以外,1935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主持发掘距今5500年的赤峰红山后遗址时,也有发现过类似器物。目前此类石器的遗址范围分布极广。其中内蒙古有:林西白音长汗、元宝山哈喇海沟、敖汉兴隆洼、赵宝沟、鄂尔多斯朱开沟。辽宁有:阜新查海、长岛小珠山。除此以外还有河北易县北福地、山东泰安大汶口、陕西神木新华等。在年代上,这些遗址年代有的远远早于陶寺,有的和陶寺相仿,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2000年。
▲资料来源:《我国史前有槽箭杆整直器》
难道这种工具在八千年前就出现了?其实还不止,近东地区的公元前9000年的前新石器(Proto-Neolithic)诸文化遗址中,就出现此类工具。除了中国以外,在整个欧亚大陆及岛屿,以至非洲甚至北美都有发现。北美印第安文明和欧亚其他文明,大约在一万两千年前就分开了。所以在北美发现这种工具,说明这种工具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而且北美的类似器物用法和东亚地区也是非常相似。
▲印第安人的箭杆整直器
前文说的箭杆加工前需要先将箭杆加热,而美国学者马松(O.T. Mason)在对印第安人弓箭的专门研究中也提到,潘纳敏特印第安人(Panamint)会把U形槽石器先加热,再将箭杆的一部分放入槽中。除了矫正外,这种石器还有打磨的作用,即印第安人还用此类石器打磨抛光箭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博(A. L. Kroeber)在20世纪初,记录过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制箭的情况。他们也是先将这种整直器进行加热,然后对箭杆进行矫正,以及打磨抛光。
而东亚地区发现的箭杆整直器,除了矫直箭杆,也有打磨箭杆的功能。只不过,后来随着其他加工设备的完善,这种抛光功能逐渐被淘汰。从类似的原理到类似的使用方式,说明早期先民们对于弓箭性能的要求可不是凑合就行。他们也知道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只是他们没有我们今天完善的学科理论和实验设备。所以他们只是自己摸索。要知道这种石器的加工难度可比制造切削器大多了。为啥那么干,不还是看到箭杆加工后的好处?而正是他们的这种追求,才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回过头来再说箭杆。箭杆矫正只是箭杆制作的其中一步。箭杆的加工、抛光、上漆、缠线,每个环节都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虽然一支箭不是特别精贵,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在宋代要七十文,也相当于北宋几天的生活费。清代一支军用箭也三分银。三分银是啥概念?清代一两白银是一百分,换成铜钱一般是1000文,而一两白银能买150斤米。可见三分银也相当于一天饭钱了。何况箭又不是一根。三十支差不多就接近一两白银。而对于打仗来说,需要的弓箭可不是几十支。
因此有观点认为,古代那种大规模覆盖的箭雨抛射,其实很难出现,因为箭的产量和价格导致了每次箭雨抛射,其实都是“乾坤一掷”。当然,古代打仗有时往往不计成本 那种箭雨记载上还是存在的。
所以各政权在开战前,都会大量生产军械,而战争成本也是建立在政权的经济之上。这也是为何会出现战端一开,烧钱烧的像烧柴火的情况。这也是为何说,打仗拼的是动员能力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