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地到底在哪里?很多证据指向此地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两千多年来,这一记载早已为后人认可。

屈原投江前,到底在汨罗江的哪个地点?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不过,有一处地方被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的居住地。

从湖北省汨罗县城出发,沿着京广线往北走大约三公里,就到汨罗江边。乘船渡江再顺着大堤往下走约七八公里,江边有一座小山,这就是屈原当年被流放时居住过的玉笥山。

屈原,名平,战国后期楚人。据《史记》第八十四卷《屈原列传》载:屈原为楚王同姓贵族,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任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主张明法度,选贤能,联齐抗秦,统一中原。

但是,其革新政治的思想和行动,严重损害到旧贵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猛烈抨击。于是,在他们的挑拨谗毁下,“王怒而疏屈平”,被流放到汉北。

随着楚怀王昏庸拒谏,被诱囚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其为令尹的弟弟子兰,却主张对秦屈膝投降,继续诋毁屈原。

相传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附近的玉笥山。流放期间,他痛恨党人,心系君国,对己之见逐愤愤不平,曾写下了大量诗篇,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涉江》、《哀鄙》等。相传《九歌》的十一个篇章,是他在玉笥山一带写成的。

如今玉笥山一带还有很多地方是用《九歌》中的篇章命名的,如“湘君”山、“司命”垅、“国殇”坪等。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这一切都使屈原感到悲愤和绝望,于当年旧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

对于屈原投江自杀的动机,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离骚后叙》中,归纳了屈原自沉的原因:一是“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一是“去则国而从亡”,不忍离去。前为忠君,后为爱国,因此“屈原虽死,犹不死也”。他还认为:“屈原之忧,忧国也”,“长叹息而掩涕,故思国也”。这是首次把屈原提升到爱“国”的高度,并赋予屈原“自沉”殉宗国的程度。

难怪,民众为纪念屈原,在玉笥山上修建屈子祠。祠堂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几块石碑,有的歌颂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和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有的痛斥楚王为首的腐败势力,表达人民群众对屈原的纪念。

在玉笥山上,几乎每一地点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反映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如“骚坛”,相传屈原曾在此构思《离骚》;“濯缨桥”,传说是屈原洗帽子的地方;“寿星台”,相传附近的人民曾在那里向屈原祝寿;“桃花洞”,传说屈原在此避过暑;“独醒亭”是屈原和渔夫谈话的地方,等。

玉笥山东面,有十二个小山式的土堆,相传为屈原十二个疑冢。土堆上长满苍松,很多土堆都立石碑,上刻“楚三闾大夫墓”字样。

据说屈原死后,尸体倒流回到三十多里玉笥山边的泪罗江里。

此时,他的姐姐正在望爷墩上眺望,发现后万分悲痛,附近渔民也闻讯赶来,帮助她将屈原遗体打捞上来,埋在这里。

为防破坏,她的姐姐用罗裙兜土,在汨罗江畔修建十二座坟墓。历朝历代人民都很敬重屈原。二千多年来,很多文人名士都来汨罗江畔凭吊过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