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大夫石碏为何要杀死亲生儿子?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私情,后指为维护公义而舍弃亲情血缘关系。

此典故出自《左传》:公子州吁是卫庄公与侍妾所生,深得庄公喜爱,而庄公的正妻庄姜所养的公子完(卫桓公)才是太子,况且州吁喜欢弄枪舞棒,庄公就让他带兵,当上了将军。按照当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法,州吁的地位是不能超过公子完的。于是,庄公过分溺爱州吁,引起内外不满。当时身为卫国大夫的石碏,看到州吁行为不端必将祸乱卫国,于是向卫庄公进谏。

他劝谏庄公说:“我听说爱孩子,要用道义去教育他,不要把他引导到邪路上去。一个人之所以骄奢淫逸,是由于父母宠爱太过的缘故!如果你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趁早定下来;如果没有这种打算,你现在这样宠他,就是在制造祸害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碏谏宠州吁”。

但庄公听不进去。隐公四年,州吁暗杀卫桓公,并想自立为国君。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关系很好,如今也苦尽甘来,当了上大夫。州吁刚上台,国内很多人反对他。

为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承认,州吁拼命地讨好各国诸侯,利诱与郑国同样有矛盾的宋、陈与蔡国攻郑,并围郑国东门五日而还。其实他就是想通过与郑国开战,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同年秋,诸侯再次攻郑,宋公向鲁国借兵攻郑。早在东门之役时,鲁隐公就已与大臣祭仲分析了形势,祭仲说:像卫州吁这样的狂妄自大之人一定会落得个“引火自焚”的下场,所以未曾借兵给他们。

没有鲁国的参与,卫、宋、蔡和陈四国只战胜郑国的步兵,郑国元气还在。战争结束后,州吁还是得不到民众和诸侯国的认可。

于是,石厚便向州吁献计道:“臣父碏昔日位居上卿,素为国人所信服,主公若召之入朝,位必定矣。”州吁派人取白璧一双、白粟五百锺,即召石碏入朝议事。

然石碏借病坚辞不受。州吁问石厚:“卿父不肯入朝,如何是好?”石厚说:“主公虽去,未必相见,臣当以君命叩之。”于是回家见父,致新君敬慕之意。

石碏问:“新主相召,为了何事?”

石厚道:“只为人心未知,恐君位不稳,想求父亲决一良策。”

石碏说:“诸侯即位,以禀命于东周王朝为正。新主若能觐周,得周王赐以敲冕车服,奉命为君,国人焉能不服?”

石厚说:“父言极是,然无故入朝,周王会起疑心,须先有人通情于王方好。”

石碏进-步深说:“如今陈侯(陈国君主)忠顺周王,朝聘不缺,王甚器重之。吾国素与陈国亲睦,近又有借兵之好,倘若新主亲自到陈国央陈侯通情周王,而后入觐有何难呢?”

石厚便将父亲石碏的话传给州吁,州吁十分高兴。当备玉帛礼仪,命上大夫石厚护驾起程前往陈国。

但是,石碏却暗中向陈国国君表明心迹:“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于是陈人抓住州吁和石厚送还卫国,让卫人自行处置。

九月,卫人右宰(官名)丑处死州吁,石碏也让家臣处死石厚。至此卫州吁引发的祸患最终全部解决,而石厚正是石碏的亲生儿子。

史书记载,卫国大夫丑诛杀州吁,石碏的家臣獳羊肩诛杀石厚。《左传》称:“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一句反问“不孝子酿错,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更是成为当时政坛的一剂良药。

实际上,按照当时的礼法,臣弑君、子杀父均为“大不义”,即大逆不道,且杀君王比杀自己的父母罪大得多。

可是,在《左传》中,作者却将石碏的行为视为匡扶朝政的正义之举。这也不难理解,为了国家利益石碏派家臣杀亲子,可谓“大义”也。

即使在当今社会,做人做事,于公于私、于国于己,孰轻孰重,怎样权衡,何从取舍,也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