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不再是生活必需品 | 性别课回顾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或许现在又多了一种情况:城外的人,也未必想进来。这也是今天的性别课回顾要谈论的话题,当婚姻的内在含义改变了,人们所做出的婚姻选择也会有所变化。

“婚姻是一种选择”这句话如今很流行,它是对当下认定人应该进入婚姻这一主流观念的反抗。它想要表达婚姻不是必然的,结婚并不是从学校毕业直到稳定下来过程中必定经历的一条道路。

但进一步,大部分人会问:什么是婚姻?我并非社会学专业的,仅仅从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出发,从婚姻是什么开始说起。


关于婚姻,只要稍稍学过社会学的都看过这句话: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即,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它的意思是,婚姻通过一定的法律效力把两个人连接在一起,由此能更好地互相建立一些约束,并且让更高级的组织进行管理。

希望通过把婚姻从神圣意义中剥离出来,能帮助大家理解到它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概念。

有一些人对婚后生活并不憧憬,却不知道为什么内心会对婚姻这件事情有一些憧憬。其实可以建构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为了让每个人都稳定在婚姻这种家庭模式中,文化会一直对婚姻这件事情给予更多的意义,人们也会产生一些向往的感觉。

进民政局前,是两个人,出来后,两个人就成了一个社会单位

自由恋爱这个概念出现以前,其实婚姻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社会关系,而且未被赋予有爱情的义务。因为,婚姻的目的原是两个人缔结关系,通过关系加强家族的联系,给双方家族带来利益。

拿政治联姻来说,以前的当事人和我们现在想法很不同,他们并不认为政治或利益联姻是悲惨或不自由的,他们还没有自由恋爱的概念,所以婚姻与爱情或激情是完全分隔开来考虑的。

在平安朝的时候,男性理所当然认为找妻子需要找一个家世背景雄厚的女性,爱情相反就应该在婚姻外面找才对。类似的例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婚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和爱情并没有密切相连,而是比较明显地反应了社会概念,这就是社会关系上的一个意义。

编者按:平安朝是日本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也有许多国际上的和日本本土的权威历史学家认为应是784年天皇降旨宣布迁都的时候为平安朝的初始时间)

很多时候为了让人们接受进入这样的社会关系,社会会把婚姻神圣化,这也是为什么缔结婚姻会伴随着很多的仪式。

庄严的仪式会增加人们对婚姻的重视

但从我们有了恋爱这个观念后,婚姻神圣化上又增加了一层浪漫主义。婚姻会被解释成寻找命中注定唯一的人。你跟一个人结婚就要永远爱她,对她不离不弃等等,它代表的是你寻找到生命中唯一的人并互相结下承诺。当然也有两个人结婚完全就是为了让两个家庭背景互相叠加,让大家各自过得更好一点。

但是能够完美地达到利益叠加和感情链接的婚姻其实很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之间会互相干扰、拖后腿,因此就会出现很多对婚姻的烦恼。比如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疑问:

“很爱男朋友,可是对方给的彩礼不够多,或婚礼上出现什么麻烦”;

“为了爱情结婚,可是一想到结婚后生活质量要下降就感到犹豫”。

其实就是这两种性质在互相拖后腿导致的,因为我们本身接受的“婚姻”就是被社会建构赋予了意义从而产生的。

想嫁给王思聪的人可能觉得不用担心生活质量会下降

婚姻这个形式为什么会延续到现在呢?

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构建方式,以家庭作为一个最小的社会关系单位在管理和运行上有着一定的便利性,所以它才运营至今。

比如说,现在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都会对结婚人群有一定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在我们国家买房时,若有两个人一起建立起婚姻制度,在法律关系上面就会有很多的便利。夫妻一起还房贷就免去了作为同居情侣一起买房而额外增加的用以互相约束的条款。

所以说经济便利是建立婚姻的一个主要原因。某些特殊情况下婚姻还可以带来一些身份的便利,需要转换国籍的人可以通过婚姻拿到绿卡,或是有一些人会认为通过财产共享和生活方式共享可以借助结婚来提升阶级。可以说,婚姻和谐的家庭单位带来的一些运作上的便利。

另外对于更高阶层的组织来说,家庭也是一个方便运作的个体单位。

和三星集团长公主李富真结婚后,任佑宰从小员工直升驸马爷,虽然最后以离婚收场

既然今天讨论“婚姻是一种选择”,这个话题需要给大家指出另一种选择,也即独身。

有同学在课前提问说:不结婚的话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过得很好?其实我不是很认同这种思考的倾向性,即在“走单身这条道路就过得很好”或“单身就可能会过得不好”。

今天会列出一些研究或数据,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单身一定过的很好”,或“你看单身也可以过得很好”这种观念进而去反驳婚姻。而是希望能更多地给大家开拓一下思路,把思路开拓往“婚姻并不是必然会通向幸福或者地狱;单身也不是必然孤独或者自由强大”的方向。虽然这节课并没有邀请嘉宾,但是会比以前分享更多一些真实的个人例子。

Taylor Swift告诉我们,只要没结婚,你的下一个对象就有无限可能

生活方式这件事情,我觉得好好观察身边的人是怎样度过自己人生,最有效的方式是扩张自己的想象力。

其实不用看调查和数据,我们已经能感受到独身时代已经慢慢来临了。调查会发现,在美国和日本,特别是日本,终身不婚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像我国一二线城市结婚的年龄在不断退后,就算是在四五线的城市,在婚恋的状况上也会有一些改变。逐渐地,我们过渡到一个不再把自己推向婚姻制度的时代。

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去用力、大声疾呼,就已经缓慢趋向这样的状况了,慢慢会有更多的人选择通过不结婚这种方式来度过自己的生活。

日剧《不结婚》剧照

结婚和不结婚的新旧观念博弈会出现一种辩论的状况:支持不结婚的人,为了反驳结婚的观念,会提出很多关于不结婚好处的观点,反之亦然。

其中出现的一个思路叫“真强大自由论”:只有一个人真正强大了自由了,她才会去选择单身,或者选择单身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和自由。它会导向一种推论:选择单身的人必然会过得更好,因为有能力过的好才会去选择单身,那么单身就一定要和“过得好”划上等号。

这种导论和思路把人生的可能性进行单一化假设,其实是非常单薄的。一个人的强大自由与婚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独身阶段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到强大和自由。

曾看到有一篇文章是赞美单身的,认为单身能够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思路,因为她们像是为了收集证据一般,并不科学。我在这里列举一些相关研究,指出单身的优点和缺点。

有研究发现,单身更容易保持有规律的健身习惯和体重。对于某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很棒的消息,一直保持单身过十年几十年还是能穿下一样尺码的衣服,身材走样的可能性会比较少。

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时间可以个人支配,并没有伴侣和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很多习惯和计划你可以自由地坚持下来。比如说我周末想去爱丁堡湾,一个人的话说走就走,但是非单身的情况下,会和男朋友商量订房之类的。多一个人肯定会增加一些事,你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新规律的生活。

另外发现保持单身的人比较容易和亲密朋友、邻居一直维持着很好的关系。我记得之前大学有研究发现,每当人们陷入热恋就会失去大概一两个亲密朋友,可以理解为当你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而稍微疏于朋友的联系。除非有强大旺盛精力的人,才能保持住在热恋期间和朋友保持亲密的交往。

有些人一直没有家庭关系,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与朋友出去聚会,她们更愿意组织一些活动。有研究发现,单身的人会更多地参加公益和团体活动,毕竟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一定的社会活动保持关系的建立。

很多人也会担心单身的孤独感,其实研究也会发现,单身女性身边有很多支持的人,虽然没有固定的伴侣,但是会有很多固定帮助他们生活的人

财务上面,我们普遍认为婚姻可以带来一些财务上的便利。但根据大样本的调查发现,实际上有伴侣的人才会经常的遭遇经济上的问题,单身的人一般面临紧急压力的可能性要比较低。

这个事实很讽刺,很像是我们的文化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建构出来的事实。可能很多人都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你想一下和自己的伴侣生活在一起,孝敬老人和养小孩开销很大,尽管工资是双份的,可能也有收入抵不上支出的情况。更容易遭遇到经济上的困难其实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情。

后半段课程中,柯晗还带领大家讨论了:

  • 单身是否有比较高的机率发生心理问题

  • 有时候,结婚或单身其实是一种命运

  • 生活中的各种机缘而导致单身(例子)

  • 缓解孤独有哪些非常好的途径

若你选择进入一段婚姻,你就要去面对整个家庭的所有事情。生活中,都是柴米油盐,难免会发生情绪的碰撞。你有想过,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去处理所有的琐碎事务和家庭关系吗?

若你觉得婚姻不一定要出现在生命中时,你要以什么样的情绪面对那些希望你结婚的家人和朋友呢?在更广阔的人际交往中,你又怎样去自我调节情绪呢?

不管你是否走进婚姻,情绪都时刻影响着你的每一段关系。想认识和你如此不可分离的情绪本身吗?想知道如何释放情绪吗?友心人情绪探索营,等着你来。(关注友心人,在菜单栏点击课程查看详情)

作者:柯晗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发展障碍博士在读

职业心理咨询师

为国内外多家一线媒体撰稿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