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经发表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基于科学观察和详细算法,预估了全球9700多种鸟类的数量。
研究发现,有4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了10亿只,它们分别是:欧洲椋鸟有13亿只、环嘴鸥有12亿只、谷仓燕子有11亿只,其中家麻雀数量达到了16亿只。
麻雀可能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了,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城市,几乎都能够看到麻雀的身影。而它们也因为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被评为无危生物。
既然麻雀是无危生物,而且数量高达16亿之多,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它们呢?
麻雀
对于农民而言,麻雀数量较多算不得什么好事,因为麻雀会偷吃粮食,偷吃牲畜的饲料,给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但事实上,我们对麻雀的认识过于偏见了。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错误地将麻雀列为“四害”,认为它们成群结队的活动,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所以号召全民一起打麻雀,一些捕雀能手甚至还被当成专家而向其他人传授经验。在如此大环境之下,麻雀数量不断减少。
但是,麻雀数量的减少并未带来农作物的丰收。后来有专家研究表明,麻雀虽然在成年期时以植物种子以及农作物为食,但是麻雀在繁殖期时需要补充蛋白质,此时它们就会捕食害虫,在喂食幼崽时,麻雀也需要大量捕食昆虫,这有利于农业生产。
为麻雀洗刷了罪名之后,我国将麻雀从四害中除名,取而代之的是蟑螂。
现如今,麻雀又被列为我国三有保护动物,随意猎杀麻雀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2019年,巢湖邻县含山一名男子司某伙同苏某一同捕杀了26只麻雀,被以非法狩猎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宣告缓刑四个月。
还有人利用捕鸟的粘网捕捉到了16只麻雀,以涉嫌非法狩猎而被刑事拘留。
之所以要保护没有灭绝风险的麻雀们,一来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力是无穷的,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黄胸鹀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动辄上万只集群而飞,但短短30年后,黄胸鹀就变得濒危、极危,离野外灭绝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将麻雀列为保护动物,麻雀也可能会像黄胸鹀一样遭到人类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滑。
还有,麻雀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麻雀属于杂食动物,其中麻雀幼崽以富含蛋白质的昆虫为食,所以麻雀在育雏期间会消灭大量的害虫,而麻雀每年会育雏1-2次,每次都会捕捉大量的昆虫,有利于农业生产。
其次,麻雀也是各种猛禽和食肉动物的猎物,比如:蛇,老鹰等。它们种群数量较多,繁衍速度较快,是当地猛禽、小型食肉动物或者蛇类的食物,麻雀数量的增长也能促进它的天敌种群数量增长。
为什么要保护无危生物?
像麻雀这样明明没有灭绝危险,但仍旧属于保护动物的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野猪。现如今多地野猪泛滥成灾,偷吃粮食还破坏农田,但它们仍旧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不能随意被猎杀。
之所以保护野猪,是因为野猪是当地生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野猪属于杂食动物,它们不仅以植物为食,在食腐动物缺少时,它们也能够清理当地的腐败遗骸,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野猪繁衍速度较快,野猪幼崽是猛禽和猛兽的主要食物来源,野猪数量的增多也能促进猛禽和猛兽的增多。
只是,野生生态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不同的生物恢复速度并不相同。其中野猪繁衍能力强,豺狼虎豹等天敌数量又比较少,以至于野猪率先恢复,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泛滥成灾。目前对于野猪泛滥成灾的现象,多地已经采取了猎杀措施,比如:四川通江计划在年底完成狩猎750头野猪的任务。
尽管野猪泛滥,但我们仍旧要保护它们,因为如果缺少保护野猪的法律法规,野猪将可能会遭到无序猎杀,野猪数量的锐减会导致食肉动物种群数量更难恢复。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没有灭绝危险的生物,目的不仅仅是在保护它们自身,而是保护当地的生态链。一旦当地生态链能够健康发展,一些局部泛滥的生物也将能够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