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一个月,王亚平胖了一大圈,是空间站伙食太好了?

神舟十三号三人组,出差一个月后出现在了《朗读者》的节目画面中。一亮相,很多网友们发出感叹:

空间站的伙食也太好了,一个月就胖成这样了。

实际上,航天员上太空需要牺牲很多,甚至受到伤害。太空生活更容易让人消瘦,只是看起来胖。

航天员的伙食

我国空间站,菜单丰富,这里不多说,重点是任何太空食物都不是现做的!神十三组员要驻留空间站6个月,食物需要进行高能除菌处理,然后再进行装罐、抽真空或脱水,类似于泡面中的脱水肉菜包。

有人可能看到过航天员空间站啃苹果的画面,其实瓜果不能带太多。自然性食物水分大、份量重,发射火箭价格不菲,航天货仓寸土寸金,因此水果在太空中是奢侈品,大部分果蔬还是以脱水为主。

在国际空间站早已种植蔬菜,这对于未来移民火星很重要。我国也在准备“火星计划”,以前的载人航天任务也种植过蔬菜,因此我国空间站估计很快也会种菜。

就目前而言,空间站菜单丰富多样,味道也做得尽量可口,但毕竟是脱水、密封、罐头食品,一个月让人胖一大圈,显然不可能。

就算空间站和地面上伙食一样,其实航天员也是吃不胖的。人体消化吸收需要依靠体内大量益生菌。这些细菌世代在地球上适应、繁衍,突然出现在失重的环境中,它们也难以适应,这会导致人体消化能力大打折扣。早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意大利曾将酸奶进行冻干处理带上太空。

宇宙“放射性”

宇宙中存在大量高能粒子,地球有磁场和大气层保护,高能粒子会发生“广延大气簇射”,难以对地球生物产生威胁。

简单来说,宇宙射线冲向地球的轨迹就像一把扫帚。高能粒子像粗壮的扫帚把手,接近地球后受到磁场阻拦,并与大气中的分子相互作用,经过层层分裂与削弱,到达地面后的粒子能量只剩扫帚末梢的细须般弱小,不会对人体有影响。

空间站高度约400公里,接近真空,宇宙射线削弱程度小。虽然空间站有防辐射层,但航天员所承受的辐射量依旧比地面高几十倍。

在医院,经历过放射性的人,掉头发,消瘦都是常事。航天员长期呆在空间站中,累积的辐射量较大,稍有不慎也会受到高剂量的辐射影响,所以航天员都是英雄。

锻炼强度高

在地面上,地球重力时刻影响着我们,人类没有瘫成一片,是因为骨骼帮助人体抵抗着重力的影响。长期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让骨骼演化出了一套针对性的骨细胞形成和钙吸收的方案,使骨骼达到了时刻承受地球重力和生物活动所需的强度。

然而,在失重环境下,骨骼失去重力刺激,地面上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方案会失效,促使骨细胞中的分子平衡被打破,对钙的吸收会大幅减小,造成骨骼钙流失。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骨密度每月平均会下降1~2%。而地面上,即使是老人的下降速度也达不到空间站中的1/10。

因此航天员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并引发肌肉萎缩,所以根本胖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员需要摄入大量钙,还要进行高强度的锻炼,增加活动量,让变得“懒散”骨骼感受到更多的活动压力,来弥补重力刺激消失所带来的钙流失。而高强度锻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也让航天员胖不起来。

不是胖,是肿

实际上,看起来胖和骨骼失重道理差不多。人体内最主要的成分是水,水也是血液等体液的主要成分。在地球上,血液受重力影响会向下流动,下肢体液聚集较多,压力较大。

在太空中,体内的体液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上下之分,也就不存在向下肢汇聚的情况。与地面相比,航天员头部会汇聚比原本更多的体液,所以头部压力会更大,脸就会大上一圈,应该说是“肿”了一圈更准确。

这类似于在地面长时间“倒立”,血液往头部汇聚,脑袋充血肿胀。而下肢压力则减轻,会出现“瘦”腿的情况。国外宇航员曾将情况称为:

浮肿的脑袋、小鸟的腿

另外还可能是因为空间站的摄像机用的广角镜头。其视角大于标准镜头,可以囊括更广的场景,这是为了便于地面更容易观察到空间站内全貌。

广角镜头有一个特点,拍摄物品离近了图像会被拉宽。当人离近了之后,脸和身体就会变宽,看起来就像胖了一圈。

原本空间站直播都是三人站在稍远的距离,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为《朗读者》节目需要,人需要离镜头更近就出现了“航天员胖了”的假象。

总结:航天员的体重并未增加,看起来胖是身体中的液体压力受失重影响发生变化,还有可能是摄像机镜头导致人物图像发生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