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第九大行星?科学家:找了100多年,却可能藏在太阳系内

据一篇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的论文显示,人类搜索了一百多年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早已被发现,而且它可能一直隐藏在科学家的眼皮子底下,大家却视而不见?

第九大行星已经找到?

第九大行星是一个百年之谜,自从1930年2月18日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后,太阳系内的成员尽管规模有所扩大,但没有一个天体够得上行星的级别,而在2006年IAU将冥王星踢出九大行星行列后,搜索第九大行星就成了很多天文学家一蹴而就的梦。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迈克尔·罗文-罗宾逊 (Michael Rowan-Robinson)就一直为此努力,他从浩如烟海的太阳系行星搜索历史资料中锁定了一份1983年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收集的数据。

他从中发现了“第九大行星”的潜在候选者,迈克尔认为,他查询到的资料非常值得检查,根据卫星获取的资料,他发现在1983年6月、7月和9月间,有一个移动的光点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行星在绕日运动,尽管它的轨道很远,移动很慢,但在相隔数月的底片上还是能看到它的移动。

迈克尔对这个天体移动的路径以及扰动经过计算后认为,其质量大约为地球的5~10倍,而距离则是日地距离的800倍,也就是1200亿千米左右,这个距离实在有些远,不过以广义太阳系直接接近一光年计算,毫无疑问仍然还在太阳系。

但同时迈克尔称,也不能排除它可能是银河系内星云的影响,另外佐证还需要来自泛星望远镜(Pan-STARRS)对预测其位置的天区观测后分析的结果,假如被证实,那么这可能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天文界除了引力波以外最伟大的发现。

但比较可惜的是,泛星望远镜的数据还需要持续分析,就暂时而言还没有产生比较积极的结果,尽管如此,迈克尔的理论仍有可能!

人类第九大行星的搜索历史

第九大行星搜索可能人类历史上对单一天体搜索时间最久,参与科学家最多的项目了,不过这事情得从威廉·赫歇尔开始说起,因为大家在比对他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时发现实际位置总是和计算位置差那么一丢丢。

起了疑心的科学家们不信邪,怀疑有一颗行星在影响天王星的轨道,果然奥本·勒维耶通过其人肉计算机算出了其轨道,将数据交给柏林天文台后果然发现这位置有一颗行星,这就是海王星。

所以同样的套路,海王星的轨道又莫名其妙的经常不在计算位置,所以科学家准备如法炮制计算第九颗行星的位置,但这次失灵了,只能求助望远镜搜索,从勒维耶1846年算出海王星开始到汤博1930年发现冥王星相隔了80多年。

此后天文界兴趣转向了星系,宇宙大爆炸理论,微波背景辐射以及脉冲星和射电与红外天文领域,当再一次想起来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再次投入精力搜索“第十大行星”,而且技术也进步了,计算机可以代替肉眼搜寻,果然发现了一大堆和冥王星差不多的天体。

所以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位置就是这样不保的,因为和它差不多的天体实在太多,总不能11、12....这样往下编排吧,所以2006年的IAU大会上干脆就将冥王星踢出行星领域,归入新划分了一个矮行星领域。

第九大行星搜索?

其实也难怪当年的“第十大行星”那么难找,因为外面有一大堆天体在引力干扰,超级计算机也是算不准的,所以冥王星被踢了,第十大又变成第九大了。

找不到是事实,但科学家却提出了多种可能,比如尼比鲁(Nibiru)、涅墨西斯星(Nemesis,又译复仇女神星)、堤喀(Tyche)等理论,但在NASA的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望远镜从未观测到疑似第九大行星的迹象,这些提出的理论也仅仅流传于天文爱好者的口中。

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个理论是英国杜伦大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舒尔茨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杰姆斯·恩温提出的,他们认为既然NASA的WISE望远镜找不到,第九大行星可能就是黑洞,并且还计算出了其质量约为地球的5~10倍,而其史瓦西半径只有葡萄柚大小。

很难想象太阳系的后院隐藏了一个黑洞,相信很多朋友都被这个理论给吓坏了,毕竟黑洞啥都吞吃,要是闯进太阳系,就算不吞掉太阳,那么其引力导致的太阳系混乱,大量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将进入内太阳系,地球末日即将来到。

又闹乌龙?到底是不是第九大行星?

当然黑洞理论提出后,也就在媒体界热乎了一阵,毕竟这个原初黑洞(小于奥本海默极限的黑洞,只能来自宇宙大爆炸初期诞生)理论实在太扯了,连天文爱好者都无法相信。

因此这次大家也是怀疑这位迈克尔先生的理论,他的资料居然来自“天文考古界”1983年的红外卫星IRAS,相信这颗卫星的年龄比很多读者的年龄都要大,而且当初的红外CCD感光成像技术能和现在比?那个资料靠谱不靠谱,至少种花家是心存疑虑的。

祝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迈克尔·罗文-罗宾逊好运,不至于一腔热血化为乌有!

参考:

https://arxiv.org/pdf/2111.0383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