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带货主播绝对不希望你知道的秘密?

01.

最近双十一,我作为第一次参与直播间购物的单纯女孩,本以为自己能够高冷地抵御那些浅薄的诱惑,结果……大家都懂的。

我就觉得很奇怪啊,为什么明明想好了不买的我,进入直播间之后就如同人格分裂,还感受到非常快乐呢?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了一番,最终查到了如下解释:

直播间的秘诀,在于人的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一种常见的情绪偏差(emotional bias)——“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以及最最常见的“从众心理”。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人们觉得一件东西属于自己时,ta会倾向于给出这个东西高出市场价格的估值。而这种“属于”(对物品的所有权),并不是现实中的所有权,而是只要他们发生了“心理上的占有感(psychological ownership)”,禀赋效应就会发生。

Hendricks (2018)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给A组被试每个人发了一个巧克力棒,把巧克力棒放在ta们面前的桌上,但清楚地告诉ta们不允许吃这个巧克力棒。随后,ta们被要求做了一个30分钟的项目——这期间,巧克力棒一直在ta们面前。在项目完成后,研究者告知ta们“现在这个巧克力棒属于你们了,你们也可以定个价格把它卖回给我们”。A组被试给巧克力棒定的均价是1.72美元。

B组被试,巧克力则没有存在那么长时间,只是在做完项目后直接给了ta们一人一个巧克力棒,并也请ta们定价格卖回给研究者。B组被试给巧克力棒定的均价是1.35美金。

研究者因此指出,仅仅只是多注意到巧克力半小时,就能让“心理上的占有感”发生,从而让禀赋效应发生,让人们不知不觉觉得一个物品“更值钱了”。

02.

因此,和传统的销售方式比,直播间极大地增加了对一个物品的曝光程度,无论是喊话、介绍、使用,都能够让观看者的“心理上的占有感”急剧上升,而觉得被销售的物品更有价值。

这还不是全部,当“心理的占有感”发生后,直播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用“通道即将关闭”一类的语言让我们感到即将失去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这时,人类本性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就被激发了,我们感受到了“即将遭受损失”的危险信号,这时就会想把自己“即将失去”的东西抢回来。

随后,直播间中“已卖出xx件”的信息,会让我们感受到“从众”的快乐。此时,我们因为成为了这么多人中的一员而感受到了社会认同(social-proof),从而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感到了安心。

最后,正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薅羊毛的快乐大家都懂”,抢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券,竟然还真的能让人快乐。

在一份研究中,在所有被试者中获得10美元优惠券的人催产素(快乐荷尔蒙)水平上升了38%,比没有收到优惠券的人快乐11%。此外,ta们的呼吸率下降了32%,心率下降了5%,出汗水平也比同龄人低20倍,这意味着收到优惠券的人ta们感到更放松,心理压力也更小。

03.

不过,这种快乐能持续多久,却因人而异。

正如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花钱带来的快乐有时是短暂的,还可能带来反作用,让人陷入一些负面情绪中。但买买买的确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因此今天我们想告诉大家一些“最大化”花钱的乐趣的8条心理学秘诀,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快乐。

(1)买体验的快乐,比买物品多。

不要犹豫,同样的钱用来看电影、泡汤、做按摩,比买到物品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快乐感。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大脑会更快地习惯“拥有了物质”这件事,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也会很快平息。

而体验往往更具活力和变化,在我们的记忆中也往往具有更强的持久力,每当我们在脑海中重温它们时都会带来乐趣。

第二,体验也往往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联系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带来的喜悦也会被记忆在这次消费中。

(2)买完了就不再比较,永远坚信自己买的就是最好的。

人们有可能对物质购买进行反思和比较——质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并因此从中获得更少的乐趣。这个年代消费的选择太多了,永远不要把自己买的和自己没有的东西相比较。

(3)把更多预算放在给爱的人买礼物上。

可能和很多人以为的不同,其实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在回忆自己用金钱如何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时,我们产生的积极情绪比将金钱投入在自己身上更高。因为它让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我们感到乐于助人、受到赞赏,并且在我们的关系中更加安全。研究者发现,亲社会行为可以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越助人,越对生活感到满意。

(4)买那些能够让你对生活产生新的、美好的联想的事物。有些物品能让我们联想到更多,比如家居用品、滑雪用品、香薰、运动卡等等。购买这些能让人在当时产生更多的希望感。

(5)买可以帮你节省时间和精力的东西,比如购买家政阿姨的服务,这样性价比很高的消费投入无疑!

Hillans等人选了一组被试,让ta们分别在两个周末花两期现金。在一个周末,参与者被要求将钱花在节省时间的费用上(例如,请人做房屋清洁、请人遛狗和购买准备好的饭菜)。在另一个周末,参与者被要求将钱花在购买材料上(例如,一本书、空气清新剂和日用杂货)。

研究者在分别在两次消费日评估他们的幸福感。结果得出人们把钱花在省时间精力上,比购买物质更加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当天压力感降低所带来的。

(6)无论买什么,在买之前尽量了解自己所购买的物品,包括浏览买家秀等,从而能够对自己展开消费预期管理。你得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什么,才不会在收到时因为大失所望而不快乐。

(7)如果有可能,尽可能选择个人定制的产品,或者是能特别体现个人风格的物品。有明确的个人风格,并在同一风格中购物的人,对所买的物品的认同感更高,消费行为也和自我身份感联系更紧密。Ta们更有可能从购物中获得坚定自我、而不是盲目跟风的感受。

(8)最后,保持理性思考。使用购物清单,明确需要购买的商品和预算。在符合甚至低于预算的情况下买到计划内的商品,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也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小的行动来维持自己的理智,比如可以在决定买东西和实际购买之间等待24小时。

04.

金钱是有限的,想买的东西却可能无穷无尽。买东西所带来的快乐不一定持久,还有可能令我们陷入恶性循环:

觉得不开心——想买买买让自己开心——花了太多钱——感到焦虑——继续靠买买买让自己开心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自己买得健康与否呢?以下两条标准供大家参考:

购物动机与需求吻合——我们能够明确,购买这一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项真实需求。你的购买是为了服务于你自己,而不是为了买而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买。

有意识地使用零售疗法——如果情绪不好,想买东西,可以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对自己开展的“零售疗法”,此时你能清楚意识到,你购买的目的不是满足自己的真实需要,而是为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和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你更容易控制你花多少钱在“买开心”上,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物品,甚至可以有意选择买一些实际上也真的能用得上的东西,降低购物后焦虑的可能。

“每次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买东西,好像下了单才能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但是买回来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真的浪费钱又占地方。

现在每次下单之前,我都会问自己’它对我有用吗?我真的喜欢它吗?’,如果并不,我就会转而选择一些目前刚好有优惠、又真的能用得上的东西。

这样做之后,我不但还能继续从买买买中获得放松,也不会在事后过于自责了。”

——猫头鹰,女,28岁

今天的文章写在后双十一时期,不知道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对自己的双十一购物经历更满意?还是更不满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