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补时节,容易吃多。不少人出现了腹部胀满、食欲下降、大便黏腻等情况,就想吃点酸酸甜甜、开胃消食的糖葫芦,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味糖葫芦里的良药——山楂。
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的宠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需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服5枚,半月后病即可愈。”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皇帝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01
山楂的功效
山楂是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甘涩。山楂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等地。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
■ 消食健胃
山楂有消食健胃的功效,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过食饱腹,消化不良等。本品多配伍白术、青木香、神曲、麦芽、稻芽等健脾消食药同用,加强其健胃消食效用,如《丹溪心法》中所述“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碾为粉末,捏成丸子,蒸熟后温水送服。亦如大山楂丸,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酒食,三者合用,制为大山楂丸,助消化,除油腻,健脾胃,适用于肉、食、米、面诸积,食欲不振者,服用此品亦可醒脾开胃。当然,还有保和丸、焦三仙等消食名方。
■ 行气散瘀
山楂能行气散瘀,适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等气滞血瘀所致的疾病。此时多配伍甘药,可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如配伍等量炙鹿茸,补而不滞,可治老人因,肝肾不足、阳虚气滞所致的腰腿酸软痹痛。又如山楂配伍益母草与红糖,制成山楂益母膏,能活血化瘀,补中健胃,可治妇女月经不调,产后淤阻,恶露不尽所致的腹痛。与橘核、荔枝同用,能引起下行,导气消滞,治疗疝气疼痛。
山楂有促进女性子宫收缩的作用,在孕妇临产时有催生之效,并能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化浊降脂
山楂亦能化浊降脂,本品能消食化积,活血祛瘀,故能降脂和血,软化血管,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症,高血压,常伍决明子、黄芩、菊花等。生山楂配伍丹参,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力益彰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亦可在上方中加入荷叶、番泻叶以化痰降脂,用于痰浊所致的高脂血症。
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山楂中的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血压、利尿、镇静的作用,所含黄酮类中的牡荆素还具有抗癌作用。
02
服用注意
本品煎服,成人常用量为10~15克,小儿常用量为3~10克。
多个古书记载山楂“脾胃虚弱者慎服”,这是因为山楂破气耗气,无补气的功效,故脾胃气虚的人要少吃,且不宜与人参同用。
山楂味酸,对于那些患有酸相关性疾病的人要少吃,如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引起的上腹痛、嗳气、反酸、烧心。
而且,山楂不适合空腹大量食用。因为山楂含有鞣酸,空腹大量服用后,易与胃酸接触后形成鞣酸蛋白,难溶于水,形成胃肠结石,严重者会因胃石阻塞导致胃肠梗阻。
最后,山楂有行气散瘀的作用,能促进子宫收缩,有引起流产的风险,故孕妇不宜。
‖ 食疗方推荐
山楂陈皮饮
材料:干山楂10克(鲜品20克)、党参15克、陈皮5克、冰糖适量。(1人份)
做法:所有材料洗干净,用冷水10碗浸透,煮半小时,熄火前加少许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祛湿,化食消积。
适合人群:脾虚积滞者,常见反复胃脘胀满、食欲下降、大便黏腻不爽,舌淡红苔白腻。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善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党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能健脾益肺;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用。三者搭配,强健脾祛湿、化食消积之功,专为喜食肉之人而设。
‖ 食疗方推荐
双花山楂饮
材料:干山楂10克(鲜品20克)、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蜂蜜适量。(1人份)
做法:将山楂洗净,切片,与金银花、菊花一同放入锅中,加水2升煎煮30分钟,加入蜂蜜,搅匀即成。
功效:消食和胃,清热解毒。
适合人群:食积化火、胃热炽盛者,常见胃脘胀痛、口苦口黏、口气重浊、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善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之用。菊花性微寒,味苦、甘,归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蜂蜜性平,味甘,归脾、肺、大肠经,善补中缓急,润肺止咳。四味合用,共奏消食和胃,清热解毒之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