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之大势,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便是在这种趋势之下迎来王朝的更替的。而这个更替,都避免不了统一、生息、分裂和灭亡的惯性,每一次更替都像是是一次变革,是对旧的制度成年积累下的弊端的修正。
事实上,每个朝代在刚建立的最初都是非常开明的。为了巩固统治,开国皇帝往往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符合时宜的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生活的安定。
但随着时间流逝,统治者不断换代,即便会对政策进行修改,也都是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影响下,在最初政策上进行小幅度的改变,而没有根本性的变动。
这样一来,政策越来越繁杂又越来越偏离现实,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而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而纵观中国王朝的更替史,可以看到每一个王朝在迎来其“末年”时,都有相似的情况。当国家刮起奢靡之风、拜金之风和虚浮之风的时候,那也便预示着国家要亡了。而所有封建王朝之中,尤以西晋为负面典型。
奢靡之风
司马一族的崛起,始于司马懿。为了让家族有出头之日,他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即便是足够风光之时,他也始终坚持勤俭节约,且从不敢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倦怠之意。
然而,这样的品德并没有随着血脉的传承而延续下来,司马懿的孙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在登上王位宝座后,司马炎在最初对自己的处境也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清楚,即便祖父和父亲为司马家族夺取地位铺平了道路,但危机仍然存在。
此前司马一族对以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的残酷屠杀所造成的阴影一直横亘在世人的心间,因此,司马炎上位之后为了巩固统治集团的凝聚力,也开始了怀柔政策。这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大家族的心理恐惧,安定了蜀汉人心还赢得了吴人的好感。
然而,他对汉代以来分封制的沿用,以及灭吴之后晚年时候的奢靡之风,又直接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司马炎对美女的“追求”自他登基之后就有所体现。了解他心思的官员开始从民间大肆搜罗美女,越来越多少女美妇被充入后宫,成为供司马炎寻欢作乐的工具,然而饶是如此,司马炎也没能抑制住他的色心。
在吴国灭国之后,司马炎还让军队将吴国后宫中的几千美人押回洛阳,挑挑拣拣选出自己喜欢的类型,将她们一并送进了自己的后宫。而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司马炎后宫的女人数量隐隐出现了突破万人的迹象。
妃嫔上万,皇帝却只有一个人,司马炎也没少为在哪个美人的寝宫中过夜绞尽脑汁。后来,他开始把选择权丢给了小羊,每天赶着小羊车,羊车停到哪座寝宫,那里就是他度过夜晚的地方。
而除了美色上如此之外,司马炎在美食上也同样表现出了骄奢淫逸的作风。每顿饭的规格都远远超出了往前朝代皇帝的标准,造成了诸多浪费。
司马炎作为皇帝都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他底下的部分达官显贵也开始向他“靠拢”,逐渐将每顿饭的标准提高到了上万钱,而这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
但即便是如此,晋初高官何曾还是非常不满意,认为满桌东西没有一样值得下筷子的,后来他的儿子子何劭还再度提高了一家的用餐标准,将原本每顿的餐费从原本的一万钱提高到了两万钱,足见生活何等奢靡。
而针对这样的现象,西晋有识之士傅玄就特地上表进行了抨击。他认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但已经鬼迷心窍的司马炎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拜金之风
除了贪图享受、奢靡之风盛行外,西晋灭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拜金之风盛行。
在司马炎的纵容下,文武百官对利益的追求更加直接也更加疯狂,为了敛财可以说是用尽了一切手段。西晋臣民普遍存在过分看重金钱力量的问题,而这样的错误观念反映到现实里,就是贪污和贿赂。
很多官员开始在为老百姓办事的时候,根据百姓暗中给予他们的赏钱情况来把握办事的质量和效率,间接逼迫想要办事的老百姓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来收买官员。
而这样一来,西晋的贫寒差距也越来越大,老百姓在生活更为困难的情况下越发怨恨当政者,社会各阶层也因此爆发出更大的矛盾。
为了抨击这些歪风邪气,西晋鲁褒还写下了一篇《钱神论》,并在文中揭露了金钱社会的本质,指出西晋官员毫不避讳爱钱、贪钱的现象。但还是阻止不了西晋社会问题与日俱增,以及礼教崩坏之后紧随而来的朝纲崩坏和法纪崩坏。
虚浮之风
除了贪图享乐的奢靡之风和过分看重金钱作用的拜金之风盛行外,西晋虚浮之风的盛行,也对西晋王朝政权巩固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果。
如果换成其他朝代,在皇帝和部分官员沉迷美色、享乐和金钱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官员出面上表批判了,但换在西晋,大多数文人学子却都沉浸在“清谈”里,无暇考虑到其他事情。
西晋王朝的官场上下,随处可见摇着羽扇侃侃而谈的文官,他们往往以“名士”自居,却未能做到“名士”之举。比如琅琊望族出身的王衍就是如此。
作为手握实权的尚书令,王衍在任期间却从来没有干过几件实事,总是以几句虚浮之词强撑气场。但偏偏他底下的官员想要升迁就必须得到他的举荐,因此也时常迎合他的想法和喜爱,对他多加吹捧。
这使得王衍越发享受把政令挂在嘴边的“优越感”,却从来没有采用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当下的实际问题和现状。
到了后来西晋灭国,王衍面临杀身之祸时,他才终于悔恨不已,说出了“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的话语。但如时光不可逆转一般,他的命运也没有改变的可能。
清谈误国有一定的道理,它分散了文人学子的心思,使他们远离关键的政务,而投身到一种虚无的境地,从而导致西晋王朝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改正,衍生出更大的问题。然而从清谈误国却也是吏治腐败现象的一个表示,不是造成西晋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自从司马炎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以及等级性士族门阀制度之后,西晋便已经走上了曹魏的老路。
而司马炎一统江山后的居功自傲和丧失危机意识的表现,国内盛行的奢靡之风、拜金之风和虚浮之风,都加剧了这个衰落的进程,从而使西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小结:
每个朝代的“末世”,都存在奢靡、拜金和虚浮三种歪风盛行的情况,然而西晋作为“从头刮到尾”的王朝,在期间还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意义。
其后来引发的八王之乱,给中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原本经济发达的北中国也因此陷入了无止休的动乱之中,并造成了长达三百年的南北分裂。
来源:悬月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