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部书不得不提,那就是《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被称为“史学双璧”。
不过,很多人对这两部书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少人经常将两部书的作者,司马光和司马迁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其中的区别,便于大家更好地去理解。
01 写作时间上的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从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前后一共历经了1362年。《史记》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前后共经历了三千多年。
(顺带一提:《史记》和班固写的《汉书》,范晔、司马彪写的《后汉书》以及陈寿写的《三国志》,被合称为“前四史”。)
所以,光从时间上说,《史记》的时间跨度显然要长许多,《资治通鉴》比较短,其中,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是重合的。
02 写作体裁的不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理解,即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其特点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天时记人事”。这是我们古人最常用的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
两者的区别很明显:
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进行行文记述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部人物史书。
编年体史书:就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来行文记述的,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强调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03 修史主体不同
司马迁写的《史记》,为个人修史,其创作的自由性比较大。比如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占据主流核心地位的人物,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中,乃为野合而生。这种写法,在官方著作中,不常见。
而《资治通鉴》可以视为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修订的官方历史著作,他的创作是有官方背书的,且成书过程中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多。
04 写作目的上的不同
从修史主体的不同上看,我们大体就能感知到这写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此前,读书君写过一篇内容,和大家聊到司马迁的《史记》,就曾特别提到了他为什么要写《史记》(5月22日一期)。
第一,就是受他父亲遗嘱的“交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个非常有思想见识的人。他的一生,有一个宏伟的心愿,那就是完成一部上及轩辕,下至于汉的历史著述。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遗憾的是,没等他开始写,就染上了病,命在旦夕。最后,在临终之时,他把这个心愿告诉了儿子。司马迁听完老父亲的话,流着泪说:
“儿子虽然愚笨,但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
可以说,父亲的遗嘱,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司马迁的人生历练,促成了他写《史记》。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汉代大儒,后来到了全国各地去游历,见证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地域风俗,这为他撰写《史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条件。
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之后,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一生的事情,那就是被处以宫刑。
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这次事件,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这,也更加促进了他写《史记》的不动摇的决心。
最终,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这一部《史记》巨作。
而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其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服务的。
所以,从编撰的目的来看,两者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一个是带着抨击强权,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去书写历史,一个是带着官方的正统思想去书写,差距显著。
为此,《史记》成书后,曾一度被批判为是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是一部离经叛道的“谤书”。
05 从写作的内容来看
《资治通鉴》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等,共有294卷,300多万字。
《史记》则比《资治通鉴》少了许多,仅有130篇,52余万字,分别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全书以世家、本纪、列传为主体,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贯通古今。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
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主要记述的是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主要是用来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列传”: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表”:主要是用来列出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主要是用来记述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
有意思的是,在通读《史记》时,你会发现,司马迁将孔老夫子归入到了“世家”行列,将项羽归入到了“本纪”,这和常规的体例是完全不同的。从中我们也能大体看出,司马迁不一样的史学观。
03 成就
总的来说,这两部著作都是记载历史事件,内容都比较全面、真实,且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自成书之后,一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思想家、文学家等的阅读之选。而《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建立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并对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抛开学术研究等不说,《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对我们人生具有极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做人做事等规则,都能在两部书中找到影子。
所以,我们经常说多读史书,提升自我思维格局,这并不是空谈之道。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关注我,别走丢~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