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在这里?

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随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我国西部的长江上游地区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城市、连接西南地区众多腹地、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互动的“大西南三角经济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板块, 就是川渝经济区。

2004年2月,重庆与四川签订了两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川渝间的官方合作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2011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初见雏形。

今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这是自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来,“成渝双子星”的正式官宣,也意味着成渝经济圈逐步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本次规划纲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谋划的战略定位。

根据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包括了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双城经济圈的“两步走”阶段。

第一步,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成渝地区是我国近年来人口与GDP占比“双增长”的潜力地区。“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

双城经济圈中的“双城”——重庆和成都,均是我国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在经济圈中起着带头作用,引领和带动成渝地区的统筹协同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51.89亿元,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2%,增量达到了2200多亿元。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8.75亿元、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6.2%,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从战略意义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成渝地区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这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是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巴山蜀水”,到“互荣共兴”

重庆市,简称“渝”或“巴”,是我国的直辖市,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952年,川西、川北、川东和川南地区合并成为四川省,成都成为四川省省会,重庆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今年国庆黄金周的数据,也反映了“同饮长江水,川渝一家亲”:成渝地区双城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成渝两地区域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四川是入渝游客数量最多的省份,占比超过37%,而出渝游客也大多前往四川,占比超过55%。

深厚的地理与文化联系,为成渝地区的“双核引领、联动发展”,提供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基础条件。

尽管巴蜀本一家,成渝两城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比如,在地形方面,“天府”与“雾都”,一个是平原盆地,一马平川;一个是山地丘陵,山高坡陡。

这也造就了巴人蜀人鲜明的性格差异:成都人细致温软,连带着成都话也具有“绵、软”的特点,而重庆人则火暴耿直,说话也更“横、冲”。

两城不同的文化基因也由此孕育:重庆尚武,成都崇文,自古巴出将,蜀出相……

相隔仅300多公里,分布着成渝两座特大城市,竞争也在所难免。

例如,重庆开通了中欧班列(渝新欧)和陆海新通道,成都紧接着也开通中欧班列(蓉欧)和陆海新通道。成都要建第四大航空枢纽,重庆也抓紧规划、扩建航站楼和跑道。甚至于有的商业项目上午刚在这边达成意向性协议,下午就被邀请到那边考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一种常态,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机制和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没有竞争的经济是没有效率的经济。

然而,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排斥合作,则会增加资源配置成本, 造成信息资源的独享和封闭,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川渝资源禀赋相似,比较优势不突出,此前两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在产业发展布局、高端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竞争大于合作”的情况。

成都和重庆不仅具有天然一体的自然资源关系, 更有悠久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自古以来,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大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通,文化相融,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的合作优势。

坚持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组合,才能更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效率,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通过开展良性竞争以及多方面的合作, 促进川渝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竞争、协同、共生、互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是川渝联手“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引领西南地区经济增长”必然的战略选择。

如何实现“1+1大于2”?

由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双核”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

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作为川渝两地的领头羊,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拥有着绝对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为这两个西部双子座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然而,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多数城市群不一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里,除了亮眼的成渝双核,其它“次中心”城市却基本未成气候。

成渝经济圈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尤为突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中部塌陷”:成渝两城的GDP早已破万亿,但余下的地级市,在2020年以前还没有一个GDP总量超过3000亿的城市(绵阳市在2020年首次突破3000亿)。

这种状况,已经不仅仅是“中部塌陷”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有峰无山”。由此可见,双城经济圈中,作为两核的重庆和成都,任务的艰巨性、作用的关键性、角色的无可替代性。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成渝之间都存在着“背向发展”的问题。近几年,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已经有明显改观。

重庆方面,以科学城的布局为标志,重庆向西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在这个方向上,重庆与内江、泸州、宜宾、遂宁等的合作,实际上就是城市群内部的一种连接。甚至西北的南充,已经明确提出全方位融入重庆。

成都方面,2017年明确提出“东进”,从代管简阳、修建新机场,到打造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相关动作的幅度不可谓小。

两核的相向而行,有利于推动成渝城市群的“合体”,构成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条件。

受到此前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各自为战的影响,两地产业定位趋同、项目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也很突出。

两地制造业均倚重电子制造,具体来看,四川省整体偏向轻工业,重庆市重工业拉动更为有力。服务业在四川省内已发挥支柱作用,重庆市仍未成体系地形成相应规模集群。

未来,双城经济圈需要构建多领域的共建共享长效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优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也就是需要进一步淡化行政等级、行政区划的概念,立足统一市场、统一经济体的建设。这是本次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1+1大于2”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成都和重庆,作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在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方面,则各有侧重。

重庆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而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通过区域协同合作来推动这个地区的城市定位,实现多元分工差异化发展。这个地区山形水系特征是非常不一样的,各个城市具备的资源特点,发展当中的客观优势条件和客观限制条件也不一样,这一轮其实强调差异化施策。”

此外,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川渝两地毗邻区县间还有许多“断头路”,区域高铁网络尚未建成。成渝高铁规划标准较低,最快的高铁班列通行时间仍超过1小时。

无论是成渝城市群的“中部崛起”,还是更大范围的川渝合作,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是先行条件。

因此,两地需要统筹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在有条件的地区统筹构建综合性基础设施通道,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集成布局。

中国“经济第四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而全国范围内形成的若干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突出。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战略。

就全国而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无疑是具有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增长极,而偌大的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条件的优势地区就是成渝地区。

本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极一源”的定位,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官方认证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首个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地区,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其实,就经济体量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不足以成为全国经济的一极。

2020年,七大城市群GDP总量对比中,长三角一骑绝尘,以20.4万亿遥遥领先。而成渝,只以6.8万亿的总量排在第六位,不及中原城市群的8.1万亿。

从2020年的人均GDP看,珠三角和长三角都超过13万元,依旧排在前两位。京津冀和长江中游都超过7万元,而成渝以6.3万元只能排在第五位。

不过,一个经济圈对全国的影响,经济规模、整体实力仅是一个基础,不可忽视的是其在国家战略上的定位。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单一城市推动上升为城市群的推动。就西部而言,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当口,其内部也需要一个城市群作为增长极来引领发展。

尽管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各方面都有差距,但在西部地区,四川省经济总量最大,成都是四川省的强省会,而重庆是唯一西部直辖市,因此成渝无疑是西部增长极的最佳候选人。

对于远在内陆的西部地区来说,成渝地区的崛起,对辐射西部地区、缩小东西部差距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此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沿海城市群,而成渝位于内陆腹地,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包昆通道的交汇地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战略地位优势明显。

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是西向开放的桥头堡,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连接“一带”和“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则更为突出。

尽管目前“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增长极”已成为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担当起“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角色,或者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第四极,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马燕坤,王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高效治理:现实透视与体制机制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1(04):50-57.

白志礼,谭江蓉.基于竞争、协同、共生、互赢机制的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探析[J].软科学,2007(04):75-78+82.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瞭望新闻周刊:巴蜀本一家,为何相爱又相杀https://lw.xinhuanet.com/2020-09/28/c_139400327.html

央广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双城经济圈发展如何实现“1+1大于2”? https://china.cnr.cn/gdgg/20211021/t20211021_525638969.shtml

澎湃网:《林毅夫:中国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线图》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14434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