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在位期间,周朝有哪些中兴的表现?

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名姬静。史书称其为厉王之子。关于周宣王如何登上王位,据《史记》载:

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宣王吸取父亲厉王的教训,继位后立即昭告百姓:山林川泽为天下共有,即使是王室贵族也不能独占;处理政事时,会与大臣们商议,绝不独断独行。此外,宣王还广选贤才,得到仲山甫、方叔、尹吉甫等人才,加上周、召二公辅政,他的统治得到坚实的后盾。在他的整顿下,已衰落的周朝出现一时的复兴。

宣王时期,外临与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部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仍然紧张之患。

自灭殷商后,周朝“封邦建国,以摒周室”,兼并八方戎夷等少数民族的土地人口,扩展势力范围,巩固疆域统治。西周中后期,随着双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周边民族与周王朝的社会矛盾加剧,冲突不断。“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国语》),对徐淮之地派遣戍守之师;厉王时,南淮夷侵入伊洛地区。到宣王时,周王朝与各部族的冲突愈演愈烈。

周宣王即位后,淮夷叛乱得到了根本解决。按《古本竹书纪年》载:“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王归自伐徐,锡召穆公命”。正是在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西周军队消灭淮夷的冉、翼、铃、达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

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于西周。

很快,宣王决定以召穆公为主将,方叔为副将,举军南征荆楚,并大败楚国,迫使楚国南迁,并臣服周室。

实际上,对于并非燃眉之急的战争却轻率发动,会将整个国家拖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

而在周朝国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室以及不同阶层因在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的分配等诸多问题上,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周朝统治的特点,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各有其土,各治其民。

因此,当宣王进行一项“料民于太原”政策时,也就是说在大原这个地方进行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方便今后按户口抽取壮丁参军,收缴赋税补充国库。谁知,刚开始部署,就遭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顽强抵制。大臣樊仲山就说:“民众的数目是不能专门进行检查统计的啊(民不可料也)!但宣王不顾王室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坚决进行户口普查。尽管对提高国家管理水平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得罪”了各诸侯贵族士大夫等。

宣王还改善了君臣关系。《史记?周本纪》称:“宣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宣王初年,“王命蹶父如韩,韩侯来朝。”但仍同诸侯产生矛盾。宣王十二年,宣王私爱鲁武公次子戏而不顾大臣的建议立为太子,后为鲁懿公,后伯御杀戏自立,后宣王伐鲁杀之,立称为鲁孝公,期盼他能做个顺从的诸侯。

谁知,宣王二年,曹幽伯弟苏杀幽伯代立。十二年,胡公子入齐,齐人攻杀厉公。后厉公子赤继位,诛杀厉公者七十人,鲁国伯御与鲁人弑懿公自立,卫武公在鳌侯的葬礼上袭攻共伯于墓上,逼其于墓道自杀¨]。晋穆公弟自立,太子仇出奔。

这一时期诸侯国内频繁的冲突,反映出“王道衰微”而发展的恶果。

对于周宣王时期西周国力的短暂恢复,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

不过,这种中兴的局面没能维持多久。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战,尽管扩大西周疆域,但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家早已衰败不堪,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