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政权的前身--羌族中的一支党项人,从青藏高原东麓迁到河陇及关中一带,以游牧为生。南北朝时,党项人逐渐形成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壮大。
隋朝时,拓跋氏率部归附隋朝,后又归附唐朝。唐初,西藏的吐蕃王朝崛起,侵袭威逼党项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向东迁徙。
唐朝末年,党项族中的一支平夏部落因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国公,并赐姓李。从此党项族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后经五代乱世,其成为有实力的割据藩镇。
至五代、宋初时,已形成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政权。
到十世纪后半期,首领李继迁抗宋自立时,利用辽、宋之间的矛盾,投靠辽朝。据《辽史》载:“初,西夏臣宋有年,赐姓曰赵。迨辽圣宗统和四年,继迁叛宋,始来附辽,授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遂复姓李。十月,遣使来贡。六年,入贡。七年,来贡,以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继迁。”
也就是说十世纪末,党项政权已是辽朝藩属,双方和亲,关系不一般,且对宋的威胁逐渐升级。
两方使节往来密切,继迁每对宋获军事胜利,第一向辽朝告捷,以显示自己亲辽抗宋的成就。尤其是辽统和二十年(1002)李继迁攻陷宋重镇灵州(宁夏吴忠市),随即派使节通报辽朝。
十一世纪初,党项首领李继迁去世后,其子德明即位。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形成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这对党项政权与辽、宋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党项政权与宋、辽都基本处于友好状态。
辽朝先后进封德明为西平王、夏国王,地位日益显赫。辽兴宗继位后,为加强双方关系,以 兴平公主下嫁德明子李元昊,以元昊为驸马都尉。德明死后,辽朝又封元昊为王。
宋定国后赵匡胤以唐为鉴,“杯酒释兵权”,力图削弱藩镇兵权。李元昊不满,于重熙七年(1038年)宣布脱宋,建国大夏,后人称之为西夏,但是迫于宋朝压力,上表于宋。
西夏疆土,大概囊括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一些地区,其“国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广阔。
建国后,西夏大力发展农业,使农业取代原来的畜牧业成为支柱经济,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
实际上,随着民族内徙、统治疆域内民族种属和分布的扩大,以及西夏经济的发展,原本以游牧为生的党项人,接触学习到中原农耕文化后,由之前与“事畜牧”“不耕稼”“无法令”的生产、生活方式,转为以“汉礼”为内容的新的文化模式,即“外蕃内汉”。
西夏王朝的社会形态开始过度到封建化,大批汉文儒家典籍的输入和翻译,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诸帝都提倡儒学。
不过,在西夏惠宗秉常时期,由于后族梁氏专权,西夏政权的汉化出现反复,梁氏“摄政”后,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得到党项羌贵族及部落的支持。于是,她取消毅宗谅祚时期推行的汉法,恢复旧蕃礼。夏乾道二年(1069年)夏天,梁太后以惠宗李秉常之名上表宋朝,请求去掉汉礼而改用蕃礼,得到宋朝允许。夏大安六年(1080年),惠宗秉常在皇族的支持下,下令取消蕃礼、恢复汉礼。
但是,到了仁宗李仁孝时期,儒学文化还是成为西夏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精神信仰。
在外交上,西夏先是联辽抗宋,后遭辽攻击,向辽称臣。辽被金灭后,西夏又臣服于金。金灭北宋时,西夏常常跟在后面获利,得到数量不少的北宋领土。
蒙古汗国建立后,几次对西夏用兵,最终于1227年灭掉西夏,末帝李睍虽投降仍被杀害。
西夏灭亡之后,盛极一时的党项人似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也与当时战乱,无人关注他们有关系,此外就是当时蒙古人因为成吉思汗的死而报复西夏人,原来的党项人为生存,可能都改旗易帜,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中去了。到如今,已经没有单独民族意义上的党项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