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羌人和如今的羌族是什么关系?

羌人,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十分广泛且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老民族。有关羌人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甲骨文中,羌,意指牧羊人。随时间、地域的流变,羌人又被称为“羌戎”西羌”“姜”“羌”“氐羌”等。

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之一。其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羌族出自三苗,是“羌姓之别”。于是,学者据此认为以羌为姓的炎帝部落,就是古羌人的一支,因此羌人可以说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炎帝部落迁居中原外,其余羌人则留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分散成“凡百五十种”以牧猎为生的民族,在当时被统称为“西羌”。殷商时,一般认为羌人已从主体民族中分化出来,成为众方国中势力较强的部落联盟之一。

根甲骨文载,在当时的条件下,羌人已十分活跃了。《诗?商颂》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将羌人对殷商王朝的拥戴,当成汤伟大事业的节点来歌颂。

又《竹书记年》载:“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其后,“殷室中衰,诸夷皆叛”,商朝与方国关系日益紧张,其中与商王朝频繁发生战争,且时间最长是羌方。

甲骨文存在众多俘获羌人为奴隶并用作祭祀和殉葬的记载。如“执羌十人”,“王呼执羌”,“羌四百于且”等。武王伐纣时,西羌出兵相助。春秋战国时代,在四夷“华夏化”的大背景下,羌人大部分融合到秦、晋诸国的汉人之中。众羌中的一部受秦王朝的驱赶。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西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羌人是西部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向西迁徙的羌人,由于与中原阻隔,很少出现在史书中。仅在秦汉时期南迁居于四川西部的羌人,由于常发生战乱,因此常见于史书记载。

不过,“附落而西”或“出赐支河曲数千里”的羌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些人西迁到雅鲁藏布江流域,与当地土著融合,不断发展。一些人南迁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生活下来。一些人顺三江南下,直到缅甸伊洛瓦底江、泰国湄公河流域居住下来。

而内迁的羌人,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融入汉族。当时羌人支系非常多,有发羌、婼羌、钟羌、白马羌、牦牛羌、黄羊羌、参狼羌、青衣羌、先零羌、烧当羌、牢姐羌等一百五十多种。

分别居住在甘肃、青海、陕西、四川、宁夏等地区。

汉王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直接管辖羌人世居的河湟地区,并在羌人聚居地设置汶山郡、汉嘉郡、沈黎郡、金城郡、临羌县、破羌县等郡县,还设置“护羌校尉”、“属国都尉”、“陇西南部都尉”、“金城西部都尉”等职官,管理羌人。

南北朝时,羌人在中国北方建立后秦政权。同时,一支羌人从青海进入西藏,于隋唐时期,结合当地土著居民建立吐蕃国。吐蕃国先是助唐平“安史之乱”,后又与唐为敌,最后被唐所灭。

北宋时期,羌人一支党项族在今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创建西夏政权,存世二百余年,最后被元所灭。

中国如今的羌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傈傈族族、景颇族、怒族等都是羌人后裔。此外,缅甸人的90%也是羌人后裔,而印度、泰国、越南、老挝等国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