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革典”,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位国王,他从老爹周夷王那里接过来的,是个烂摊子:“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楚世家》)。

据历史载,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独揽朝纲,企图将天下所有的财富都归到自己的名下,因此国人恨他、反对他、议论他。

这样一来,厉王生气了,一个国家“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国人什么事都可以议论,那就什么事也甭想干成。

于是,周厉王派巫人监视黎民百姓,如果有谁乱说乱动,就将他抓起来,杀掉。果然,国人“道路以目”,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不错了,没有人再敢聚到一起议论什么了。

周厉王十分高兴,对召公说:“我能制止他们胡说八道了,现在再也没有人敢对我进行诽谤了。”

召公听完后,十分忧虑地说:“大王啊!你这是在堵百姓的口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通沟渠让洪水通畅;治理百姓的人,都是开导让他们讲话。然后,好的加以推行,坏的加以防范,这样才能获得国人的拥护啊!”

这建议多好!可惜周厉王就是不采纳。如果采纳,是不是他就不会落到仅过三年就被国人流放的下场呢?

不是,因为他还进行了一次“改革”。西周通过两种途径获得贡赋:庶民助耕公田与诸侯的朝贡。但是,到周夷王时代,西周王室衰弱,很多诸侯已经不朝贡了。

此外,百姓暗中开发私田,公田废弃,加上到山林湖泽捕鱼、打猎的人越来越多,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井田制,西周基本的土地制度,土地按“井”字形被分成九块,中间那块是公田,大家合耕,收成归国家;周围的八块儿为私田,收成归各家所有。

不过,所有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因此天子有权要耕种土地的平民或贵族纳贡,有权收回耕种者的土地。西周王室的经济收入断崖式减少,但是贵族们仍然纵情声色,享乐奢靡,导致收入难以满足王室贵族们的需求。

成康之治后,天下已太平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可是,从康王之子昭王起,奴隶主贵族不断加重剥削,社会矛盾开始激化。连年的战争,造成国家财力枯竭,捉襟见肘。

周厉王即位时,西周王朝就处在这样的危机中。因此,整顿国家财政,扩大朝廷经济收入,将原本公有的林麓川泽和贵族占有的山林土田收为国有,增添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力量,建设军队,更好的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

实际上,从后世的实践经验来看,周厉王这种主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他却是第一个被平民轰下宝座的国君,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周厉王实行的“专利”政策,其实与计划经济的模式相类似,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实施一时,但不可长久。

比如山林湖泽为天子所有,国人要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就必须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的“专利”政策,已经垄断了社会财富和资源,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重了,一些中下层贵族的权利也受到侵犯,难怪一出台就引起朝野不满。

大夫芮良夫劝说厉王:“山林湖泽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谁都有权利去使用,怎能一人独占?独占会让很多人心存不满,而埋下祸患的根苗。您身为君王就算让天下都得利,还要警惕招来人们的怨恨呢,现在却任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灾祸恐怕就不远了。

您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早晚会失尽人心的。”厉王哪里听得进去,继续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其次,不注重政策宣传。周厉王的这种专利政策,即使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是利大于弊。如果他注重政策宣传,向民众宣传“专利政策”利大于弊,久而久之也会深入人心,阻力就会小很多。

不过,周厉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残酷、暴虐,已经犯下滔天罪行,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不管他怎样改变,国人都不会宽恕,何况他也不想改变。

最后,褒姒的原因难以忽视,原本诸侯就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最后怒火在烽火戏诸侯后爆发,他们不再救援。

最终,公元前841年,国人聚众起义,冲进王宫,试图杀死周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侥幸逃到彘邑(山西霍州),国人仍然不肯罢休,高呼要把太子姬静也杀掉。太子不得不躲到大臣召公家中,国人就包围了召公的家。

召公无法,只好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了出去。召公的儿子就被棍棒、锄头、斧子一起打死了。周厉王再也没能返回国都,最后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