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长沙不仅是楚国的领地,还是重要的城市之一,因此有很多楚墓残存下来。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东郊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盗墓贼趁战乱偷挖了一座战国中晚期的古墓,并将文物盗掘一空。
被盗文物中有两件东西最珍贵,分别是:一把青铜古剑,一部泛黑的帛书。尤其是帛书,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幅先秦帛书,可谓稀世国宝。
帛书,也称缯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书,最早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的学生子张就曾以缣帛写书,出若于战国初年的《墨子》一书,屡次提及所谓“著于竹帛,镂于金石”的事实。
此外,还有帛画。《吕氏眷秋》也有“著于竹帛,传乎后世”的记载。夏文颜《图绘宝鉴》卷三内称:“越国夫人王氏以淡墨写竹,整整斜斜,曲尽其态。见者疑其影落缣素。”
由于缯帛轻便柔软,易于运笔和舒卷,且长宽幅度可以随意变化,更适宜绘画和书写.同竹、木比较起来,优点较为突出。因此,自战国起,用缣帛作画和著述的日益增多。
缣帛的种类繁多,名称各异,通常有帛、缣、素、缯等,帛书因此也称素书、缣书、缯书等。
这件被盗的战国楚墓帛书,长约46厘米,宽约38厘米,有两段文字,共948个字。字周围用朱、蜂、青三种颜色画神物和树木等图案。
此件缯书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用毛笔与粉墨书画的珍贵图书资料。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
可惜的是,该帛书主体已被盗出国,目前收藏于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原来,当年长沙古董商人蔡季襄买下了这件帛书。但是,随着日军攻进了长沙。蔡季襄只得带着帛书和家人逃离长沙。在颠沛流离中,他还认真考证研究了这件帛书,并于1945年印刷成书出版发行,上面标明该帛书出土的准确位置。
抗战胜利后,蔡季襄还干起古董买卖。一次,他在上海谈生意时,遇到美国商人柯强。当时柯强愿用一万美金收购这件帛书,但是他先付1000美元定金,等到他在美国出手之后再将欠款付上。
当时正值蔡季襄十分缺钱,只能先同意此建议,不过也再三嘱咐他,一定要保护好它,假如卖不出,就将它退还给自己,再退回定金。但自1949年后,两人断了一切联系。
在等他十五年后,柯强背信弃义,将这件帛书以1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收藏家戴润斋。
后来,又几经反转,戴润斋又以五十万美金的价格,卖给美国富豪塞克勒。最后被他放入自己的美术馆内,成为该馆镇馆之宝,至今都没有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