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德神曲“威廉二世找盟友”:德皇威廉二世的外交战略有多失败

我们都知道,法国的敌人们给法国创造了许多“乳”法段子。而法国不甘示弱,也会抓住机会“乳”回去。在普法战争后,德国成了法国的对头和巨大威胁,法国是想尽办法也要给他添堵的。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法国人在拥有众多盟友的情况下,以法式幽默创造了乳德神曲“威廉二世找盟友”,嘲讽当时威廉二世外交上的孤立状态。

那么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有多失败,才会让自己陷入被群殴的境地呢?

上图_ 威廉二世(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王国末代国王

一.抛弃俾斯麦的“大陆同盟”政策

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发挥了巨大作用。俾斯麦推动德国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最终让德皇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但是俾斯麦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拿下了巴黎,德国也没有实力吃掉法国,反而会招致英俄等欧洲强国的孤立和讨伐,就像当年拿破仑面对的那样。

因此在他的主导下,只割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诺林地区,并要了一笔高额战争赔款。他在任期间,主张既要保证国家统一,又要保障欧洲大陆上的力量平衡。这是为了避免让德国成为出头鸟,而成为被英法俄集火打击的对象。这一点和英国的欧洲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英国一直实行大陆均势政策,防止欧陆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而作为当时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得掂量掂量它的意见。

上图_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 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的这种做法,就是能够和英国搞好关系,避免把它推向对立面的做法。除了英国之外,德国与其他欧洲强国也维持了和平,特别是强调与俄国要保持良好关系。对于复仇情绪强烈的法国,俾斯麦也在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而是利用和其他国家的良好关系孤立它。这样一个“大陆同盟”的体系,靠着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技巧维持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威廉一世还是挺支持俾斯麦的做法的。但是在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威廉二世即位后,他与俾斯麦这种旧容克贵族的代表政见不合,主张要大力扩展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和海外利益。因此在1890年,二人矛盾激化,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马上任命卡普里维组建新内阁,实行“新路线”外交。

上图_ 列奥·冯·卡普里维(1831年2月24日—1899年2月6日),第二任德意志帝国首相

二.强硬的“世界政策”——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新路线”是什么路线?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将“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注重展示自身的军事实力,向外走扩张和殖民的路线,与英法等传统海权国家争夺世界霸权。三个基本点分别是疏远俄国,拉拢英国、孤立法国和巩固德奥同盟。

德国在统一后,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资本主义工商业飞速发展。实力的膨胀带来的就是扩张实力范围的强烈需求。因此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其实是德国发展的必然。而且他不是傻子,也知道“失道寡助”的道理,因此为了避免孤立,还是想继续拉拢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但是他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玩脱了,导致把朋友搞得少少的,把敌人搞得多多的。

上图_ 威廉二世 和 表弟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首先是与沙俄的关系。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外交重点就是搞好和俄国的关系。但是到了威廉二世上台后,他十分迷信军队的实力,让德军参谋部成为了德国事实上的决策机构,内阁政府也屈从于军方的意见。而当时的德军高层总体上对俄国保持敌视态度,认为它会与法国东西夹击德国。而威廉二世也看不起东欧的斯拉夫人,因此听从了军方的态度,开始实施一系列疏远俄国的举动。

俄国也早就对德国怀有戒心,认为其若在西线压制法国后,肯定会掉头到东线干自己。因此俄国在保持西方的军事戒备时,试图争取一下和德国重修旧好。但是威廉二世和军方比较头铁,贯彻了敌视俄国的主张,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因此俄国也就逐渐降低了与德国的关系等级,转而倾向与法国加强联系并建立同盟。

上图_ 威廉二世视察军队

对于英国,德国则一直抱着示好的态度。一方面是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实力,在欧洲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德国一直想引之为强援。另一方面,英国曾经多次将德意志从法兰西的武力下解救出来,比如英军帮助普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德国对英国还是有些好感的。所以不管是大陆同盟还是世界政策,德国都想和英国保持良好关系。

对法国这个传统宿敌,虽然之前在普法战争中教训了法国一回,但是法国迅速恢复了国力和秩序,民族主义情绪爆棚,甚至一度出现了“巴黎公社”这个划时代的政权。德国也担心法国联合其他国家发起复仇之战,所以还是想加强与英国等其他强国的关系以制衡法国。在1882年,俾斯麦趁机拉拢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的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

至于奥匈帝国,那可是一个屋檐下的德意志盟国,是德国最铁的哥们。尤其是在世界政策下,德国想要扩张自己的范围,壮大自己的声势,必须要把奥匈帝国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无论是大陆同盟还是世界政策,奥匈都是德国最倚仗的一方。于是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上图_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三. 引来欧陆的集体警惕

新的“世界政策”是德国实力飞速增长的产物。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基本将世界殖民区域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也拼命地在世界各地抢夺殖民地,还在八国联军侵华中担任名义上的统帅。但是它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证明自己是一个打破欧陆实力平衡的新兴超级强权,就像当年“一国战两洲”的日不落法国一样。德国特别是威廉二世如此高调行事,毫无疑问违背了欧洲的均势传统,促使欧洲逐渐形成“反德联盟”。

上图_ 第二次工业革命

首先是“法俄联盟”的成立。

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依靠后发优势逐渐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这就让邻居们特别忌惮。法俄本来在殖民地争夺方面是有矛盾的,但是威廉二世拒绝续约的做法让俄国感到了深深的安全危机,加上当时俄国的内部危机逐渐升级,因此主动加强和德国的敌人们的关系。法国也意识到俄国是牵制德国的重要力量,开始积极联络俄国。

于是二者在1892年签订了军事协约,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威廉二世敌视俄国的代价,就是让这种“东西夹击”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上图_ 1894年威廉二世(中)在一艘军舰上

其次是英国抛弃德国,与法俄签约。

德国尽管对英国有好感,想要拉拢这个“离岸平衡手”。但是德国膨胀的实力与野心让它想要竭力发展海军,成为新的海上霸权。在德二时期,依靠强大的工业能力,德国高速下水战舰,使得海军总吨位逐渐接近英国。英国主要就是靠天下无敌的海军充当欧洲搅屎棍的,看你德国想要取代自己的海军霸权那还能答应?怕不是最后都要登陆英伦三岛了!

一边交朋友一边又要挑战自己,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让英国对德国愈发厌恶。英国的外交官在1907年正式宣称“德国将要明显地统治欧洲”,按照历史传统,这就是英国要组建“反X同盟”的信号。英国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同法国与俄国签订军事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上图_ 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

再次是执着于与奥匈的“兄弟关系”,屡屡得罪奥匈帝国的对手。德国对自己的小兄弟还是挺好的,不像后来的美国对盟友予取予求。奥匈帝国同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争夺由来已久。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四国原本是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在土耳其实力衰弱后,四国组成巴尔干同盟试图独立,并取得了英法俄三国的支持,而德奥两国则支持土耳其。结果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战败,割让了许多土地给巴尔干同盟。

结果因为分地不均,巴尔干同盟内部分裂,保加利亚跳转到同盟国阵营一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不断帮助和唆使保加利亚和其他三国干。德国本来不想插手这件事,但是为了帮奥匈站台,也还是站在反其他三国的立场上。后来的一战爆发也是因为奥匈主动发起战争,德国被迫参与而导致。甚至后来的意大利跳反,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在意奥矛盾中,德国过多偏袒奥匈一方。

上图_ 德皇威廉二世 夫妇

威廉二世本人高傲莽撞的外交性格也导致德国四处树敌。威廉二世性格好大喜功,不善于闪转腾挪的外交技巧,过分迷信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它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看待与其他各国的关系,比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威廉二世就曾将德国比作入侵中国的匈奴,声称要让中国人不敢轻视德国。俄国、英国和法国都对威廉二世的强势深感不安。

他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在自己的羽翼下才能获得安全,但是荷兰、瑞典、比利时、西班牙等国都厌恶威廉二世的蛮横风格,而且畏惧德国的实力,让威廉二世无法拉拢它们,也就让《威廉二世找盟友》这首歌有了现实基础。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同盟国阵营几乎面临来自全世界的攻击,德国再强也只能投降。

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外交工作本就是需要务实和弹性的,一味强横容易把他国推向对立的阵营。英国当搅屎棍虽然惹得欧洲国家不快,但是它从来没让自己处于国际孤立状态,不仅成功的保住了本土,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成为战胜的一方。而德国总是习惯于挑战全世界,自然就成为了最后的失败者。

作者:铁骑如风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时殷弘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末)》

〔2〕邢来顺、肖先明等 《德国史》

〔3〕刘鑫 《威廉二世研究》

〔4〕张涛 《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败的根源及启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