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有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为促进老年人的再就业提供了基础前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也愿意在退休后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老年人力资源为何亟需开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比重达到18.70%。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的缩减,使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数量的持续下降可能会导致人口数量的红利减弱,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表示,目前老年人数量和比例不断升高,社会养老压力也在变大。
老年人力资源又被称为“银发资源”,主体是指在退休后仍有继续工作意愿和能力的人。在孙鹃娟看来,新的人口形势下,老年人力资源价值亟待充分开发利用。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5.83%。
“老年人力资源的主要对象并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局限,但低龄、健康的老年人通常是主体。”孙鹃娟表示,如果能把这部分老年人更好地利用起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也是一个潜在优势,当下需要调动这些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力资源,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此外,孙鹃娟指出,我国还有大量未达到60岁的退休人群,女性的数量和比例更明显一些,也应当注重对这些“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银发资源”优势在哪?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状况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平均预期寿命在逐渐增加。孙鹃娟表示,现在的老人在退休后还有很长的时间,他们可以选择是否继续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另外,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低,产出价值高。”孙鹃娟拿高科技领域的科研人才举例说,相比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之后有着扎实的基础,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进行培训或学习。有很多科研人才在退休之后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
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与前一季度相比,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新进排行30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相关,所需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
“对于这些‘最缺工’的职业,如果能把老年人才统筹进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能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还有利于缓解部分行业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孙鹃娟说。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也愿意在退休之后继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孙鹃娟解释道:“工作可以让老年人忙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专注,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老有所为”如何为?
“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发展。” 孙鹃娟说,在再就业过程中,老年人可以是正式的劳动者身份,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参与,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提供公益服务等,也包括为家庭内部做出贡献,减轻家庭养育压力,这些都需要被予以认可。
“要注意发挥好老年人的作用,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形成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孙鹃娟表示。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需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身体力行地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还要重点注意个人的健康状况,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延缓失能、失智发生的时间,降低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照料压力。”孙鹃娟表示,当前,很多老年人对相关的预防知识不太了解,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通过综合评估、干预或早期筛查发现问题并及早应对。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