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指标剧变!科学家警告:临界点恐已来临,地球到底会怎样毁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气象组织就已经提出了气候临界点这个概念,不过大家熟悉临界点这个概念,要到2019年底澳洲气候学家斯特芬其研究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气候临界点的论文。

列出了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北方针叶林、永久冻土、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亚马逊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极冰盖、东南极部分等9个临界点已经被突破,而另有6个临界点正在突破中。

气候临界点:2021年才真的让大家慌了

斯特芬论文尽管有不少解读,但仍然晦涩难懂,不过NASA于2020年时在其官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数据的方式详细罗列了全球变暖以来地球的变化,其中包括:

全球温度上升: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地球平均表面温度已上升了约1.18 摄氏度,这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

海洋吸收了大部分增加的热量,自1969年以来,海洋顶部100米的温度升高超过0.33 摄氏度,地球将变暖以来90%的能量储存在海洋中;

冰盖减少:NASA监测的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在1993年至 2019 年间平均每年损失2790亿吨冰,而南极洲每年损失约1480亿吨冰;

全球冰川都在消退:包括在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阿拉斯加和非洲的大陆冰川;

积雪减少:NASA卫星观测显示,北半球春季积雪量在过去50年中大幅减少,而且积雪融化时间也提早发生;

全球海平面在上个世纪上升了约20 厘米,但在过去二十年的速度几乎是上个世纪的两倍,并且每年都在加速;

极端事件增加:1950年以来,创纪录的高温事件数量一直在增加,而创纪录的低温事件数量一直在减少;

海洋酸化: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地表海水的酸度增加了约30%,近几十年来,海洋吸收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至30%;

结合澳洲气候学家斯特芬气候临界点的论文,让大家认识到了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地球可能真的在快速变化中,气候临界点也许正在悄悄的到来,

不过斯特芬再次提起的气候临界点对普通民众是无感的,毕竟大家关心的还是身边发生的事情,除了冷冬和酷夏其实也没啥感觉,最多取暖与纳凉的电费比以前更高了。

2021年发生的一切,才真的把大家给吓到了

公众们对气候临界点的深刻认识,是从2021年开始的,因为今年发生了太多的异常事件,中国天气网就整理了部分事件,大家不妨以图片的方式来重新回顾下:

这里统计的是我国发生的异常事件,全球的发生的事件就多了!比如三次热穹顶事件,分别是5月底的莫斯科、7月中旬开始的北美热穹顶事件,还有8月份的欧洲热穹顶事件,这个事件其实也是一种天气现象,但各位只要知道,最近10年以来,总共就发生过6次,2021年就发生了3次!

气象史上没有过的暴雨,7月份的纽约暴雨,地铁变成水帘洞,7月中旬的欧洲暴雨,7月底中国河南暴雨,此后全球暴雨不断,几乎就是气象史上从未有过的暴雨记录,到了十月初我国山西还来一次暴雨,而东南亚与印度等地,则是早已过了雨季却仍然暴雨如注。

除了暴雨还有极其严重的美国西南部干旱、欧洲南部干旱与我国台湾省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的罕见干旱,还有前所未有的火灾等等。

这些灾难中真正让大家发毛的是暴雨,因为现在的暴雨一下就是水淹大街,到处都是泡水车,都是气象记录上罕见或者数十年一遇的暴雨,这谁受得了?这就是切身利益,所以老百姓都有一个问题,地球到底怎么了,真的要崩溃了吗?

临界点到来,地球究竟会以哪几种方式“毁灭”?

大家都在猜想,全球变暖究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由于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很难预估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不过有两个结果可能最能受到大家的赞同。

1、地球将会出现更加极端的天气

这个结局就是按当前的气候的延续,为何会这样呢?其实按结果来收其实不难,但过程可能会极其复杂,我们围观群众,之后要结果就行了!

NASA的数据称“自1969年以来,海洋顶部100米的温度升高超过0.33 摄氏度,地球将变暖以来90%的能量储存在海洋中”,也就是说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这表示海洋的蒸发量也大大增加,这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总量,不过大气层同样会有自己的平衡,水汽总比例大致保持不变,那么最重的结果是什么?有两个,一个是雨水量会大幅增加,另一个是将有更多的温暖水汽驱动全球大气环流。

地球上的洋流运动

很明显,前者就是暴雨增加的原因,而后者则会通过极其复杂的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影响全球气候,它可能会导致高温比如热穹顶事件的发生,也有可能导致极度干旱比如美国西南部干旱,还有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台风与飓风的发生,更有可能导致各地的极端对流天气,冬季寒流与暴风雪的发生。

地球上的水并没有多起来,只是热量变成了水的搬运工,它将造成原先的环流平衡失调,当然这也会形成新的平衡,至于这个平衡是否适合人类文明发展,那就阿弥陀佛,自求多福了。

2、地球将可能再次进入冰河期

还有一个极端的猜测是地球将会突然进入冰河期,这一定啊在2004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后天》中早已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年以AMOC(大西洋经向环流)减弱甚至停止为切入契机,导致北极极其寒冷。

再以全球变暖导致了极其强盛的温带反气旋将北极寒流以及对流层顶极其寒冷的冷空气卷入低空为理论依据,短短数天之内,北半球陷入无边的寒冷,中高纬度地区全部结冰,大量反射阳光,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

从理论上来看这没毛病,只是这个结果不会那么快发生,就像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气候学家说的那样,本来这件事情可能会在未来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发生“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子孙后代就要承受现在的后果”。

而当前的理论同样是偏向于在中长期内发生,因为科学家真的观测到了AMOC从上世纪开始,已经减弱了15%,在未来可能会减弱至50%~75%,而导致的原因正是北极冰盖大量淡水注入海洋,造成盐度失衡,这让盐度与温度驱动的温盐环流减弱,能量输送停止,地球进入冰河期。

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可能需要一些契机,比如某些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配合,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可能真的就会发生这种黑天鹅事件,从而一举将地球送入冰河时代,不要以为这样不会发生,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冰河世纪还是占了绝大部分事件,而间冰温暖期则只是一个过渡期而已。

冰河期发生,可耕种面积会大幅缩小,可以预见的是人类不会灭绝,但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问题,我国在9月份宣布二氧化碳合成淀粉,10月份宣布一氧化碳合成的蛋白质,也许将成为熬过冰河世纪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