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fufu
撰文 / 夏超、fufu
编辑 / KY主创们
KY的后台每天收到的各种生活困扰的求助中,有一类很常看到的消息:“KY君,其实该怎么做我都懂,但还是很难改变自己。”
或者,也有读者在读完我们的文章后表示,“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可我做不到呀。”
为什么很多人会说“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或者明明在有清晰的方法摆在自己面前时,却仍然缺乏改变的动力?
其实,改变自己的动力,来源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大家都熟悉的心理力量——自信。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缺乏改变的动力,恰恰是因为我们内心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或者不相信自己值得改变。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以及如何通过疗愈我们的自信,来给予自己改变人生的动力。
提到自信,很多人可能联想的是我们对于个人能力的信心。不过,在法国精神科医生弗雷德里克·方热《医治受伤的自信》一书中,自信其实是一个更整体更全面的心理架构。
他将自信以塔状结构分为三个层面:
1. 底层-自尊
自尊是一种深层次的、对于自身价值感的整体感受。它关乎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是否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被尊重;我们的自我价值又会不会因为某些事的失败而遭到质疑。
缺失自尊的人,内心的自我形象是负面的。Ta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一种深深的“我不值得”的感受。
2. 中间层-自信
这一层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与个人能力有关的自信,比如“我的工作是否出色”“我的厨艺是否精湛”。
缺失自信的人,会时常质疑自己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内心渴望的目标,以及他人的期待时,ta们会经常觉得“我做不到”。
3. 顶层-自我肯定
这里主要指的是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否较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在人际互动中承受一定的挫败,以及在他人的批评和自我肯定之间获得平衡等等。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我肯定的人,特别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喜爱,并常有一种对于“被讨厌”的恐惧。
这三个层面的自信虽然各有不同,但彼此之间会互相补足和影响,并非独立存在。比如,如果我们总是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除了“自我肯定”层面的信心受损之外,也可能影响到最深层的自尊水平。
开头我们提到,自信的缺乏会使我们缺失改变自己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常常会使人陷入一种“恐惧——逃避——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
我们一步步来讲。
首先是缺乏自信常使我们产生很多负面情绪。缺乏自信的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质疑自己的价值。这让我们在面对很多事情时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失败。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折磨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感到自己是不安全的,因此自然想要逃避,把自己藏起来。比如尽可能避免当众发言,放弃本可以争取的工作机会,或者在社交中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任何陌生的、有挑战的事都会让我们退缩,不愿意行动。
然而退缩和逃避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安全,反而让我们经历更多的失败。比如因为害怕社交而没有朋友、因为不争取而没人认可自己的能力、因为不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被周围的人忽略……
失败的经历削弱了自我价值感,进一步巩固了原本“我果然不行”的预设,使得我们继续原地踏步,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一点点地剥夺我们改变的勇气和动力。
虽然“变得更自信”可能是很多人强烈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自知地强化着内心的不自信。
根据作者方热的观点,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让自己越发不自信的做法:
1. 过分关注失败的经验
很多人习惯性地关注糟糕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经历作出自我评价。
比如,有些人会将负面事件灾难化,夸大了自己的失误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久久无法平静或释怀;有些人会陷入普遍化思维,将自己在某个方面上能力欠缺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在尝试新事情时遇到挫折,就觉得自己是个“不管做什么都不行的失败者”。
2. 不敢对自己感到满足
有这样一类人,即便能力很强、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但依然经常焦虑、压力过大,觉得自己缺乏自信。
Ta们给自己立了一条近乎完美的标准,并总是在意自己与完美状态之间的差距。因此即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ta们也无法很好地肯定自我,反而很容易觉得“我为什么还是不够好”。
3. 被他人认可才觉得有价值
小时候,我们对自我价值没什么概念,觉得被人夸奖、被人喜欢才说明自己有价值、有意义。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形成两种生活准则:我必须被一些人认可;我不能被排斥或拒绝。最后带来的是,我们更在意他人的需求,容易自我牺牲。
在这种状态中,自身被放置在了次等位置,甚至是附庸的,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总是被自己怀疑、被自己贬低,甚至被自己忽视,从而形成不自信的状态。
4. 不明白为什么被否定、被孤立
除了作者提到的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当我们尽可能地去满足某些人的需求和想法,却依然不被认可,甚至遭受否定或孤立,而我们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否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对自身不断产生怀疑,怀疑自己是否准确地了解了别人,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了解别人,怀疑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被否定,怀疑是不是自己身上有某些无法改变的“缺点”或“污点”,才导致即便满足了别人需求仍然不被接受。
这样的心理会让我们觉得,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和世界,都是未知的、难以理解的、甚至危险的,我们的生活总是被不确定性笼罩着,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会犹豫不决,无法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方热认为,想要治愈不自信,应该从自信的三层结构入手,可以根据自信缺乏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
针对自尊的缺乏:学会客观的自我观察
缺乏自尊时,我们常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却忽略了这些评价很多时候出于我们对自己的偏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客观的自我观察来识别这些偏见。
方热建议,我们可以在自信受挫时,分别观察并记录:1)当下发生了什么(事实);2)我感受到了什么(情绪);3)我是怎么想的(想法)。
同时,对于那些负面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分别列举支持与否定这些评价的事实,再进行对比和评估。或许,我们就能发现自己身上未曾了解的一面,以及自身的复杂性,而不再以粗暴单一的评价来概括自己。
针对自信的缺乏:敢于行动
为了更好地提高行动力,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为自己创造良性循环。每一件小事的达成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点对自身的肯定。
比如,如果特别害怕社交,那在一开始,只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这样的小目标:“今天我要和至少一个关系不太熟的同事/同学打声招呼。”
即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失败,也大可不必灰心,很多事的失败或成功并不是一个绝对化的定义,这次失败不代表下次也会失败,如果失败之后愿意继续尝试,本身也是一种成功。
针对自我肯定的缺乏:在交际中做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表达之前就被消极想法笼罩了。比如,“说了也没用”“我会麻烦到ta”“我是在哗众取众”等等。
表达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向自己强调有助于表达需求的思想。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个小清单,可以保存图片使用:
此外,我们也可以列出一些具体的表达需求的目标,比如在遇到困难时求助、袒露自己的脆弱、拒绝别人等,然后对这些行为的困难程度进行评定,并从难度最小的行为开始尝试。过程中,记录下我们的每一次努力,这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帮助我们不断找到改进的方向。
最后,从方热的角度来看,想要长远地、深刻地治愈内心的不自信,是没有捷径的。
因此,除了指出改变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拿出坚持改变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于我们自身是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就像歌德所言:“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会明白怎样生活。”
以上。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容易不自信的人吗?你有什么强化自信的小诀窍与我们分享?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
References:
弗雷德里克·方热(2016).《医治受伤的自信》(王资 译).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