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下的流浪民族,在边境繁衍了200年,17年前加入中国

文 | 读书君

在当下这个世界,大多数种族、民族群体,都有自己的国家“归属”。

无论说是抱团取暖,还是说团结御敌,小群体之间往往都是需要加入一个大集体,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来侵略,发展壮大自身。否则,极有可能被消灭或吞并。

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他们独立而行。而这些独立而行的人,除了原始部落等,其他大多数是由于战争频发、政变等原因,导致失去家园和故土,过上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日子,最终沦为无国籍人士。

01 喜马拉雅下的“流浪民族”,“东方吉普赛人”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边境小镇吉隆镇吉隆沟,就生活着一群没有国籍的漂泊群体,他们被认为是尼泊尔的后裔。

这些人有着白种人长相:蓝色而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和传统的黄种人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

由于没有国籍,也没有房子和土地,他们基本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靠打铁为生。他们的生活,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痕迹。

由于和我国的藏族人们生活比较近,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藏族人基本一致。

但是,他们又区别于藏族的群体,因为没有国籍,他们没有办法上学,文化程度低,几乎和外族人没有什么往来。

他们被视为“东方吉普赛人”。

说起吉卜赛人这个民族,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曾或多或少在各种文学书籍或影视作品中看到他们的身影。

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那位带着“光环”的少女埃斯梅拉达,就是典型的吉卜赛人,长得婀娜多姿,美丽动人,且尤为善于歌舞表演,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

《巴黎圣母院》 少女埃斯梅拉达

吉卜赛人,一个天生的、世界性流浪民族,他们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到处流浪。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东方吉普赛人”又并非是自愿、主动选择流浪生活。

相传,他们是尼泊尔人后裔,其祖先是从尼泊尔迁徙到吉隆镇一带的,已经生息繁衍了6、7代人。

或许,是由于其祖先背景情况,人们喊他们为达曼人。

02 达曼人的历史渊源

“达”藏语意译为“马”,“曼”的藏语意译为“军”或“多”,“达曼”,”藏语的意思是“骑兵”。简言之,就是指古代骑兵的后裔。

相传,达曼人的起源于统一尼泊尔的廓尔喀人,第二次入侵西藏吉隆、聂拉木等地极为相关,其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尼泊尔的廓尔喀人以毁约为由,发动了第二次入侵西藏吉隆等边境的战争,与我国的西藏地区发生冲突。

清政府为了抗敌,派出了由十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军远赴藏区,讨伐廓尔喀人,并和藏汉军民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廓尔喀人。

两军交战下来,双方都死伤了大量的将士,而一些士兵失足掉到了幽深的谷底,并消失在了密林深处。

在那个信息封闭落后的年代,这些失踪的人群,要想走出去并非易事。最后,在长期的艰苦的环境下,仅有上百人靠着食山泉、野果、野兽等幸存下来,其他的绝大部分人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

而这些生活在荒山野岭之地的幸存者,并在边境上居住繁衍下来的人群,据说就是达曼人的祖先。

由于没有国籍,在边境生活的200多名达曼人,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他们没有土地,没有住房,平日里只能靠打杂、当木匠、打铁等维持生计。

达曼人的铁匠铺,在吉隆镇是出了名的,他们几乎“承包”了当地及周边的各种铁器生活用具制造。在当地的每家每户,几乎都能找到他们打出来的用具,包括各种锅碗瓢盆、斧头、弯刀等。

祖传下来的这种传统打铁手艺, 成为了他们谋生的手段。简陋的铁匠铺,几乎成了当地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人们经常拿各种烂铜废铁过来,让达曼族的打铁匠人,给他们打成各种想要的生活用具。

而达曼人通过打铁,从人们手中换来一些食物,以此糊口度日。

03 不被外界所认可,日子过得极为艰苦

作为一个流浪群体,达曼人的身份一直未被外界所认可,他们是典型的“黑户”,未被识别的民族。

由于没有户籍,国籍,达曼人在西藏地区生活,只能和一些藏族下层人通婚,且属于藏族的“外来户”,通常被大多数藏族当地人所排斥。

他们是典型的被尼泊尔国家所抛弃、遗忘,又不能融入到其他族群中去的一群“无家可归”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达曼人在很长时间内,依旧没能加入中国籍。

究其原因,想必除了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需要管辖问题诸多,无暇顾及他们之外。还有另一个最大的原因在于,达曼人人数太少,仅有200多人。

严格来说,他们不能称为“民族”,顶多能称为一个部落,一个流浪在我国边境的部落。且加之又属于外来迁徙人口,背景比较复杂。如此少数的人口,很难被发现和重视。

直到2003年,国家真正了解到了达曼人的情况后,在经过了全面的考虑,最终决定将他们接纳到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使其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员,并被归入到了藏族支系。

2003年5月26日达曼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了具有中国身份的公民,也自此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流浪生活。

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达曼人在加入中国籍之前,日子过得相当的艰苦,常常是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有穿的,能不能吃上饭,就看能不能接到活儿。有活可干,能做工的时候,就能吃上一顿,没活儿的时候,常常要饿上两三天。

除了吃得不易,住得也艰苦。达曼人往往是男女老少,一大家子人全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下雨天时,外面在下雨,里面也在下雨,到处一片潮湿寒冷,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过的生活跟牛一样悲惨。

直到后来,地级专员到了当地,请他们帮忙背东西,问及他们是哪里人,才被发现和重视起来。不久之后,各种文件就下来了,他们才得以摆脱“流浪民族”的称号,成为了中国人。

04 加入中国籍后生活状况大为改善

在加入中国之前,达曼人分散在多个村,共有三十多户家庭,上百人口。自从2003年加入中国,获得我国国籍之后,这个“无家可归”的游荡民族,终于有了国民的身份。

2004年,国家斥资百万给他们修建达曼新村,给他们盖了新房子,购置了生活用具,并为他们解决了饮水问题。将分散的他们统一搬到了吉唐地区。而这个达曼村,距离中尼边境仅30公里。

为了解决达曼人的生计问题,当地部门还特意给达曼人分配了耕地与牲畜,以供他们开垦耕种,自给自足。

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他们修建了农业生产大棚,派遣专家到当地,传授农业种植经验给达曼人,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耕种水平,提高产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吉隆县分别投资56万和20万进行达曼人蔬菜基地项目和低压照明线路项目建设:到了2011年时,国家共在这里投资197.5万元,用以帮助达曼人改善生活条件。

在国家的扶持和指导下,达曼人开始学会种玉米、青稞、土豆等农作物,生活也渐渐好转起来。

此外,达曼人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学,绝大部分成年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为了提高达曼人的文化水平,当地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让达曼村的适龄孩子都能到学校接受文化教育,这些孩子和藏族学生一样,享受同等的“三包”待遇。

如今的达曼人已经和藏、汉族等民族有了通婚。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也深受藏、汉等文化的影响。

当然,受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其尼泊尔风情也同样还存留着。就这样,在那样一个偏远、相对落后的高山地区,多元化的文化思想不断交汇、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搭”风格。

这种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放在那样一个相对落后、偏僻的地区存在,也实属一种“独特之风”。

参考资料:

《西藏最后的秘境》

《跨越边界的离散者西藏吉隆边境地区尼泊尔后裔村落调查》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