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M11墓葬的自然木乃伊。
图说:小河墓地鸟瞰图。
图说:小河墓地M13墓葬的侧面图。
图说:小河墓地M75墓葬的发掘。
图说:经典的小河船棺和桨,船棺上盖着牛皮。
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位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欧各国人民、文化、农业、语言交流的重要枢纽。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考古人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了数百具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的天然木乃伊,这些木乃伊因西式的外貌及装扮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推测,这些木乃伊可能是迁徙至此的西方外乡人后代。为了更好地了解其起源,由中国吉林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对13具已知最早的塔里木盆地木乃伊(来自公元前2100~1700年)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相邻准噶尔盆地的5具木乃伊(来自公元前3000~2800年)展开了调查。这是首次针对新疆史前人口的基因组规模研究,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28日在《自然》杂志中发表。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并非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这一群体被称为古代北欧亚混血儿(ANE)。ANE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就已基本消失,其血统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没有显示出与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一种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基因隔离,可见他们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经历了一段长期、极端的基因瓶颈。
与塔里木盆地不同的是,准噶尔盆地的史前居民中既有当地土著居民的后裔,也有西方草原牧民的后裔,即阿凡纳谢沃人(Afanasievo),这是一个与早期青铜器时代的颜那亚人有着强烈基因联系的游牧群体。早期青铜器时代准噶尔人的基因特征也有助于厘清切木尔切克(Chemurchek)游牧群体的祖先,后者后来向北传播到阿尔泰山脉和蒙古。切木尔切克人似乎是早期青铜时代准噶尔人和来自亚洲内陆山脉走廊的中亚人群的后代。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颜那亚人祖先向东传播的过程,以及当他们第一次遇到亚洲内部人群时发生混合的场景,”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考古和博物馆学院教授Chao Ning说。
这些发现表明,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塔里木盆地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混合。这也使研究中的木乃伊显得分外珍贵,因为他们没有一丝基因混合现象。不过,虽然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基因是隔离的,但在文化上非常开放。对他们牙结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证实,塔里木盆地的“创始者”居民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山羊和奶牛,而且也了解周围不同的文化、烹饪方法和技术。
“重建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起源让我们对该地区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时代的古人类基因组,以更深入地了解欧亚大草原上的人类迁移历史。”论文通讯作者、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Yinquiu Cui表示。
科界原创
编译:花花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自然》
期刊编号:0028-0836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1-10-tarim-basin-mummie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