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中,有《归妹》卦,辞曰“归妹:征凶,无攸利”。下兑上震相叠,“有婚姻之动,有嫁女之象,故称归妹”。
实际上,这一卦是取象于商王帝乙(纣王之父)下嫁其妹给周文王做娣这一史实的,这桩亲事还一时传为美谈,史称“帝乙归妹”。
原来,商王朝后期,国力逐渐衰微,就在此时,西方岐山下一个姬姓部族--周,却开始兴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族祖先是古公亶父,他有三子:太伯、虞仲,以及少子季历,季历之子便为后来周文王姬昌。
相传姬昌出生时有祥瑞,古公亶父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有意传位于其父亲季历。太伯和虞仲明白父亲的心思,就前往荆蛮之地,并按照当地风俗,将头发剪短,在身上刺花纹,表明自己要让位于弟弟季历。后来,太伯和虞仲在太湖地区创建吴国。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称公季。果然,季历不但继承其父的治世政策,还实施仁义,大力发展农业,周部族快速崛起。
当时,商朝的国君是文丁,面对日益强大的周族,只能采取怀柔之策,封季历为牧师,即地方伯长。而季历也不敢胡来,也继续加强与商的各种联系。
此时四方的戎狄部落,看见商王朝国势衰落,就不断袭扰边境,但商已无力应战,只能一忍再忍。
见文丁不反击,季历立即对这些戎狄部落进行反击。他先后征伐余吾戎、始呼戎、翳徒戎等,俘虏了众多人口,抢回大量战利品,但是季历都将这些献给了商王文丁,文丁十分高兴,将守边疆的重任交给季历。
于是,许多诸侯都归顺周,周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大。为了防止季历“叛变”,商王文丁突然下令将其处死。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即周文王。文王立志要为父之仇,他一边继续实施祖父、父亲时期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一边广招贤才,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他还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军事实力。
文丁去世后,帝乙即位,即商朝第三十任国君。趁帝乙即位之初,姬昌积极地积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
此时,商王朝又面临夷方、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形势严峻,帝乙为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决定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记前嫌,和好如初。
姬昌也算个精明的领导者,他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并未成熟,一方面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也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同意与商联姻。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如今能与商王朝联姻,觉得真是“天作之合”,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皆大欢喜,重归于好。
帝乙亲自去占卜,选定婚嫁日期,置办丰厚的嫁妆,命姬昌继续担任西伯,统率西方诸侯。婚礼当天,为表示郑重,西伯亲自前往渭水北岸迎亲。
当时的情景被后人描写入《诗经?大明》中: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为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王的元配是“俔天之妹”,即“帝乙归妹”之“妹”。
稳住周后,帝乙集中精力对付东南夷族,很快得胜班师回朝。
帝乙和文王几乎同时继位,按照甲骨文里载,帝乙在位三十年左右,而文王却在位五十年左右,崩于在位三十年的帝辛(纣王)后期。
帝乙在位三十余年间,商、周间不曾兵戎相见。可见,帝乙归妹确实促进和平,起到息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