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与“二拍”,揭秘其生平经历

明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旧本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学术界从鲁迅开始,一般将“三言”之后的这类白话短篇小说都称之为“拟话本”小说。吴兴织里晟舍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1628)和《二刻拍案惊奇》(1632)各四十卷由尚友堂刊刻,人称“二拍”,是受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1621)、《警世通言》(1624)和《醒世恒言》(1627)影响,并紧随“三言”出现在晚明江南地区的又一重要拟话本小说。因“二拍”所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其艺术成就也在伯仲之间,后世通常将“三言”与“二拍”并列称谓,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雅、俗文学汇流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织里利济文化公园内的凌濛初雕像

虽然“二拍”的编选与刊刻都不在湖州本地,但从同时代晟舍闵、凌两家的套版印刷盛况,今人不难管窥当时江南图书刊刻印刷行业的繁茂,了解“二拍”同时代图书生产机制与生产水准。“二拍”作为民间话本与个人创作的融合作品,拥有非常强的社会学材料属性,其作品内容展开的丰富文学世界从不同层面上折射出了宋明时期的江南社会境况,反映当时士人对中下层社会丰富驳杂的思想认知。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厈,别号即空观主人。因在家族中排行十九,所以时人又称之为“凌十九”。凌濛初是晚明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他除了编著“二拍”外,也是晚明著名的戏曲作家兼戏曲理论家,一生著作颇多,小说、诗歌、传奇、文学评论、史传、戏曲等几乎所有文学领域他都有涉及。

凌濛初26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本书《后汉书纂评》在南京刊刻发行,由著名文人王稚登为其作序。王稚登还参与修撰过一部很有名的书,叫做《永乐大典》。

凌濛初著有杂剧《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十余种。他的《南音三籁》一书共收录元明两代三十二位作家的南曲作品,不仅为这些优秀南曲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凌濛初对所收录的南曲进行鉴赏归类,分成了天、地、人三个层次,并对每曲进行了包括眉批、尾批、圈点在内的诸多形式评点。因此,《南音三籁》超越了单纯选本的意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曲谱文献和理论批评文献。他的戏曲理论著作《谭曲杂札》则批评了嘉靖后剧坛的“贵藻丽”倾向,提出了“贵本色”的戏曲观。

凌濛初套印本《西厢记》

《晟舍镇志》里的晟舍镇区图

凌家为晟舍世家大族,世代簪缨,代有文名。明末清初郑龙采为凌濛初写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对凌氏源流及凌濛初所在支系的迁徙过程有着详尽记叙:凌氏先祖世代为官,至凌濛初高祖凌敷入赘闵氏,始从吴兴安吉搬迁至乌程晟舍,遂世代定居晟舍。他的曾祖凌震“有文名,以贡为黔博士,有《练溪集》行于世”,《晟舍镇志》评练溪诗“清婉可诵”,称其文“有力追古作者风”。祖父凌约言为“嘉靖庚子中式,仕至南京刑部员外郎,有《凤笙阁简抄》《椒酒集》行于世”,当时文坛巨擘、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称“其传者三百余章,皆有唐人风至”,并为《凤笙阁简抄》作序。父亲凌迪知为嘉靖丙辰进士,以史学名著一时,与王世贞、王穉登等名士多有交游。叔父凌遇知是名噪一时的俊才,著有大型辞书《五车韵瑞》,在当时影响巨大,《四库全书》中篇幅字数最大的《佩文韵府》就是在《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完成的。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凌濛初的小说、戏曲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积累,在他的学术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郑龙采在《墓志铭》对凌濛初的学识才华、名誉品行有着极高的总体评价:

“公为人豪爽俊逸,倜傥风流,学富五车,才雄八斗,乃至竺乾之学,无不精通;声技之微,无不究悉。稗官之说,可以为经史;笑谈之柄,可以为箴规。一时名公硕士,千里投契,文章满天下,交与遍寰区;莅事而忠信明决,临义而慷慨殉身,洵三吴之杰彦,百世之英烈也哉!”

凌濛初的一生大抵分为两个阶段。凌濛初出名非常早,《墓志铭》说凌濛初“生而颖异,十二游伴官,十八补廪饩,二十而缮部捐馆”。同时代苏州名士王穉登有诗赞曰:“公子气翩翩,才华总少年。凤元非一薛,荆可比三田。”万历三十四年(1606),凌濛初二十七岁,上书国子监祭酒刘氏,得到刘氏和少司马耿定力的高度评价,“一时公卿无不知有凌十九者”。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凌濛初在科场上屡次受到打击,《墓志铭》中载:“公试于浙,再中副车;改试南雍,又中副车;改试北雍,复中副车。”凌濛初为考取功名辗转多地而不可得。《凌氏宗谱》卷之二亦云:“卒以数奇,四中副车。”清代范锴甚至说凌濛初:“胸罗经济为国用,乃击副车竟五中。”在科举场上屡试不第对凌濛初打击巨大,他曾经一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墓志铭》说他“乃作《绝交举子书》,为归隐计,将于杼山、戴山间营一精舍,以终老焉。”

凌濛初化名即空观主人在崇祯壬申(1632)年冬日写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真实记录了他科考再一次落第的郁闷心境:

“丁卯之秋事,附肤落毛,失诸正鹄,迟回白门。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聊舒胸中磊块。非曰行之可远,姑以游戏为快意耳。……为书贾所侦,因以梓传请,随抄撮成编,得四十种。”

四十七岁的凌濛初仍然在科场中苦苦挣扎,可见执念之深,这种求而不得,又不愿放弃的心理挣扎缠绕了凌一生。凌濛初曾经“抚膺而叹曰:使吾辈得展一官,效一职,不出其生平筹划以匡时艰,亦何贵乎经筒之腹,武库之胸耶!”

崇祯七年(1634),五十五岁的凌濛初终于达成宿愿,科举登第,踏足仕途。凌氏长达十一年的仕途官位不显,却始终尽职尽责,甘之如饴。他先是赴京参选,任职上海县丞,一度代理知县,在崇祯十五年(1642)升任徐州通判。次年,反政府武装陈小乙率数万人出没房村附近,淮徐兵备道何腾蛟追陈部至房村,邀凌濛初入幕。凌濛初献上《剿寇十策》,深得何腾蛟赏识。后凌濛初单骑入陈营,劝降陈小乙等。至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别部进军徐州,凌濛初率众抗拒,感慨“生不得保障,死当为厉杀”,大呼三次“无伤百姓”,呕血而死。在当时大明王朝日薄西山,吏治混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凌濛初这位世家之后、多才奇人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