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为何成为奠定了汉武帝霸业基础的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各种规章制度,其中就包括货币制度,并规定重如其文的“两半”钱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但是,秦始皇去世不久,烽烟四起。

秦亡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即汉皇帝位,没多久就因“秦钱重难用”,放弃了朝廷垄断的铜币铸造权,任凭民间私人铸造轻钱,以改变秦半两钱过重,不适于日用流通的状况。

汉初,正值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于是,很多豪强、富商趁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迅速上涨,一石米甚至涨到一万钱。

因此,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成为汉初统治者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

很快,汉朝政府规定黄金、铜钱是法定货币。黄金铸成金饼,大的每饼重一斤,合铜钱一万枚,小的重一两,合铜钱625枚。

只是,铜钱应到底多重才算合适呢?

这是一个让汉朝皇帝头疼的问题,只能不断更换铜钱的重量。如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改铸重八铁的半两钱;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改用重五分的半两钱;文帝五年(前175年)通行重四铁的半两钱。之后,还出现过三铁钱、四铁钱,变来变去,非常混乱。

朝廷尚如此,民间的就更加了混乱了。

当时民间所铸的钱称为荚钱,这种钱钱文仍用“半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名称,仍然被沿袭下来,可是与原来的“半两”钱制已经名不副实了。

与秦半两相比,荚钱已经变得更为轻小,穿孔较大,肉薄,形制不规整,重约2克。其实,这些都可以预料到的,因为任民私铸,肯定会导致大量轻薄劣钱的流通,甚至出现不到一株重的“半两钱”。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由于开发边疆,出兵匈奴,再加上水旱灾害频繁,财政非常困难。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令郡国铸造五铢钱,但郡国不同意。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提拔桑弘羊为大农丞,统管会计事务,改革币制等。可见,他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还迫不及待地想推行以收回铸币权为目标的币制改革。

桑弘羊等人提出,由中央政府统一货币发行,禁止民间和郡国铸币,由朝廷制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属仲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确立“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货币。

于是,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权归中央,由政府的水衡都尉所属仲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其它私铸钱全部运往长安销毁。

货币的统一发行,改善之前混乱的币制局面,推动社会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

汉武帝在位期间,发动了数十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他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在西南,他收复夜郎和西南夷,将四川以西以及云南、贵州纳入华夏版图。在东南,他出兵平定南越、闽越,将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纳入华夏版图。在东北,他灭卫氏朝鲜,将朝鲜半岛纳入华夏版图。

这些征伐,既解除汉初匈奴带来的威胁,又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

当然,这些军事行动都是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的。

为了筹措新的经费,汉武帝先后进行六次币制变革,对社会财富重新洗牌、填补中央财政空缺,并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重量标准。

可见,正是五铢钱,才奠定了汉武帝的霸业。

自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起到平帝元始中,共铸五铢钱280亿枚。西汉五铢钱成为人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此以后至隋代的六七百年间,我国各朝代都铸有五铢钱,不过重量大小有所区别。五铢钱成为我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