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何以把有道者比作水,赞叹“上善若水”

生命起源于水,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水。纵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尼罗河流域,还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或是古代华夏文明发源地黄河与长江流域,都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上善若水(资料图)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对水都非常推崇。儒家强调“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老子赞叹“上善若水”,有道之士就像水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老子把有道之人比作水,称之上善若水。

大道无形,具体表现为德。具备怎样的德行才是有道的表现?虽然道无法让人看见,但是不妨多看看水。水具有八种特性,对应了有道之士的八种品德,让老子极为赞赏。

第一居善地。安居卑下之位。古人有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心善渊。思想深邃难识。

第三与善仁。交往仁慈友爱。

第四言善信。言语真实无欺。

第五正善治。为政清净安定。

第六事善能。做事无所不能。

第七动善时。行为择时而动。

第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

                                                  清静安定(资料图)

谦卑、深邃、仁爱、诚信、清静安定、无所不能、择时而动、与人无争,水的这八种美德,老子非常崇尚,认为这些德行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人相争,完全符合了道的精神。具有这八种水德的人是极致的完美,“上善若水”。

庄子用止水作为镜鉴,并喻示养神之道。

我们说“心如止水”,指的是人平静面对一切的一种心态。可以形容我们心灵处于某种宁静、清晰的状态,也可以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道家强调保持一种“安然”、“泰定”的态度,不被世俗扰乱了内心。“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止水”可以让人们作为镜鉴,在其中照看,照自己,照天地,照众生。

因为水的本性,只要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庄子·刻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心如止水(资料图)

养神要保持清静。清静历来为道家所高度重视。《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内心能够一直保持安静纯一,毫无杂念,意念淡泊,了无牵挂,就会身心舒适愉快,就能有效地保养自己。

养神要顺应自然,适当运动。人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就能获得良好的养神效果,逆天而行,人的身体功能就会发生紊乱。顺应自然需要运动,如果不运动,如同一潭死水,也会活力不足,健康欠缺。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淮南子》认为无形之“道”,其子为光,其孙为水。

正因为水与道关系密切,所以才得到道家的推崇。那么,该如何定位道与水的关系呢?《淮南子》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道既看不见、听不见也抓不住,光看得见但是抓不住,水看得见、摸得着但是毁不掉。

云水光影(资料图)

从道到光到水,越来越从抽象到具象,从无从看见、无从听见、无从感觉到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可以感觉,但是它们又有着一致的属性。

所以《淮南子》把光看作是道的儿子,把水看作是道的孙子。无形是有形之物的最高祖先;无音是有声之音的最高祖宗。无形的儿子是光,无形的孙子是水,光和水都是由无形化育而成的!这光看得见而抓不住,水摸得着而毁不掉。所以在有形象的物类中,没有比水更尊贵的了。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

道家所言,水之德如此之多,作用如此之大,意义如此之美好,我们何不以水为师,多学习水的精神,多效法水的做法,追求“上善若水”的境界?

来源:腾讯道学 作者:道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