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汗国是继匈奴、柔然、突厥之后,主宰大漠南北的第四个强大的游牧奴隶制政权,其在我国,甚至整个亚洲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回纥”一词是维吾尔名称的古译,与《元史》、《明史》中的畏兀儿都属于同名异译。据《新唐书?回鹘传上》载,“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韦纥乃并仆固、同罗、拔野谷叛去,自为俟斤,称回纥。”唐贞元四年(788年),顿莫贺可汗把“回纥”改名为“回鹘”,“盖欲夸国俗,俊健如鹘也”。
实际上,其先祖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一度被中原民族称为“北狄”。后来,他们在史书中一度更名为丁零、铁勒、敕勒、高车、乌纥、袁纥、韦纥等。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先后称霸北方蒙古草原时,这个古老的民族先后臣服于他们。
四世纪末,回纥在贝加尔湖附近第一次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又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势力逐渐强大,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击败东突厥,建立回纥汗国,成为草原霸主。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回纥汗国作为名义上的唐朝属国,曾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和洛阳。但按照与唐肃宗事先“约定”,仅留唐以土地、士庶,掠走金帛、女子无数。
在经济上,他们凭借控制“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先以马匹换得唐朝的丝绸,然后再转卖到印度、波斯等地,大发其财。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从有关史料来看,回纥直接源于铁勒,其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狄或汉魏时期的丁零。
隋末唐初,回纥部众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嗢昆河(鄂尔浑河)及独洛河(今土拉河)流域游牧。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回纥本身原由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等九个氏族组成,通常称为“内九姓”或“内九族”,总称为“九姓回纥”。而药罗葛氏则为“九姓回纥”的核心,后来回纥的可汗大都出于这一氏族。
至初唐时期,回纥与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羽、阿结思、骨仑屋骨思等部落结成了同盟。在回纥兴起之前,铁勒诸部统称“九姓铁勒”;回纥兴起以后,成为漠北铁勒诸部的总代表,于是“九姓回纥”就代替“九姓铁勒”。
其实,回纥自骨力裴罗正式立国至国亡也仅96年,历经13名可汗。除阖汲(830~840)因来不及册封汗号就国亡外,其他12名可汗都曾13次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其中,第四位可汗吨莫贺,两次接受唐朝授予的汗号,所以就有了13次册封汗号之事。
唐广德元年七月,在册封牟羽可汗为英义建功毗伽可汗的同时,唐代宗还册可敦仆固氏为婆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又进拜左杀为雄朔王、右杀为宁朝王、胡禄都督为金河王、拔览将军为静漠王,汗国十一部都督都进封国公。
显然,回纥已属唐朝册封体制下的属国,历代可汗继位必须要唐中央的册封才能得到实际上的承认。作为属国的回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出兵助唐也符合情理。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被宿敌黠戛斯(吉尔吉斯人祖先)灭掉。之后,大多数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往葱岭以西,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一支迁到新疆吐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