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为何被称为皇家第一寺院?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多公里。此处地势非凡,永乐帝朱棣在迁都后,为自己的陵寝选址,潭柘寺所处为堪舆师提供给皇帝备选之一。

史上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可见潭柘寺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载,其前身为晋代的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唐朝之后历代都曾加以修缮或重建。潭柘寺规模宏大,为北京市郊区最大的一座寺院。

寺院依山而建,殿堂逐级而上,参差错落,建筑十分精美,范围宽广。寺院坐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寺外占地112000平方米,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0000平方米以上。在鼎盛时期的清代,寺内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代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参考潭柘寺而建成的。

现潭柘寺计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实际上,全寺的建筑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主要的建筑全都建在南北中轴线上。

中轴线最南面,是一座全部彩绘的木牌坊,康熙皇帝御笔了前额金字“翠峰丹泉”,以及后额“香林净土”。牌楼下面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后面是山门,进山门就到天王殿,天王殿里供奉着四大天王。

再往里,就到了潭柘寺中地位最高的一座大型建筑--大雄宝殿。宽约五间标准房面,重檐房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都用斗拱装饰。殿前是宽大的月台,四周用石栏围起来,一条汉白玉垂带路可通行。大殿两端有一巨形碧琉璃鸱吻,分别系上鉴金长链。

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属水、熄火,以其形象放置于屋脊,可以镇免火灾。相传康熙帝刚到潭柘寺时,在马上看见鸱吻跃跃欲动,欲破空飞走,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子锁住它,不让它飞走。鸱吻的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神态庄严,背后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两侧分别立着阿难、伽叶塑像。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三圣殿。寺院整个建筑群,充分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为主,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显得十分规矩、严整、主次分明。

寺内有高大的殿宇楼阁,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建筑围绕,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潭柘寺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非常优美。

寺外塔院中,有两棵巨大的佛门圣树娑罗树,枝干鳞片斑斑,叶分七瓣、分外鲜绿。

相传这两棵娑罗树在唐代就已种植,尤其是东边那棵,高达几十米,树冠的浓荫遮盖大半个庭院,粗大的树干,要数人牵着手才能合抱起来,相传为辽代所种植,距今已千年。

毗卢阁前东侧,还生长着两棵被视为寺内吉祥之木--紫玉兰,名“二乔玉兰”,种植于清代,每逢初春,满树绯紫,香气袭人,更有“紫气东来”之意。寺内还种有两种御竹,一叫“金镶玉”,另一叫“玉镶金”,300多年来,已换数代,如今愈加青翠挺拔。

此外,潭柘寺的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名扬京华。

如今,经过重新修葺,潭柘寺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尤其是春夏之际,这里更是引人入胜,犹如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