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君侃文学 第20篇)
文 | 读书君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
——鲁迅
一百多年前,一位新青年,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出了一次又一次地“呐喊”,让无数中国现代的青年为之觉醒沸腾。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民主战士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人们对他的评论从未停止过。
鲁迅,作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其思想曾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然而,时至如今,却频频地可以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去鲁迅化”的言论说辞。
掀起这股“去鲁迅化”的思潮的大讨论原因,源于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的课本中被排除出来。自从“去鲁迅化”被提出之后,争议不断,众说纷纭。
01 “民主战士”鲁迅
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源于中小学教科书里的小说内容。
比如鲁迅《故乡》里的那个脖子上挂着钢圈,手里拎着叉的的闰土,《祝福》里的那个天天念叨着“我真傻”的可怜女人祥林嫂,《孔乙己》中的那个穷酸的读书人孔乙己等等。
我第一次读鲁迅,已经不记得是何时,只记得初读鲁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一个温雅的江南水乡之地;鲁迅笔下的各种淳朴的民风民俗,各种小吃,什么茴香豆之类;以及还有那萧瑟的冬天里,日子过得可怜兮兮的水生和杨二嫂。
当然,那时候对鲁迅笔下描写的各种黑暗悲剧的故事,理解并不深,大抵只觉得其笔下的人物有些可怜,仅此罢了。
如今,再次回过头来看鲁迅笔下的人或事,才理解什么是荒唐、“吃人”。
正如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到的一样:
“我翻看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其小说笔下的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买人血馒头,这等封建愚昧无知的思想,无疑就是“吃人”!
而在那个年代,此类现象绝非偶然。
鲁迅,成长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作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在教书上面,他向来兢兢业业,而当他拿起笔头时,则变得像个“狂人”,像是一个战斗力满格的“斗士”。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弃医从文,不畏“妖魔鬼怪”,拿起笔来全副武装自己,用最尖锐的笔触,最强有力的语言,嘲讽和鞭策当时愚昧而麻木的大众,一次次试图唤醒国民,以此重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一向欣赏鲁迅的作家莫言曾坦率直言说过:用自己所有作品,来换鲁迅的一部《阿Q正传》都换不来。
当年,出版《呐喊》之时,鲁迅将近40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年人, 身上肩负着沉重的责任,而他在觉醒的思想之路上,却从未退缩。
鲁迅的一生都在呐喊,他始终怀着希望,他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在书写,在“战斗”,用犀利的笔墨深刻揭示着腐朽黑暗的旧社会。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新文化民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2 “去鲁迅化”风波
时代在发展,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如今,鲁迅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他的作品也早已不再是被登载在“头条”报刊之上的警世呐喊文,当今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满屏满版的各类花边娱乐新闻。
当年,80、90后上学时熟悉的那些鲁迅文章,有一些已经被移除教材书。也正是如此,而引发了不少的争议,闹出了所谓的“去鲁迅化”风波。
关于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的课本中排除出来这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说,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历史的洪流总是滚滚向前推,人生要学会向前看。
过去那个黑暗的社会早已过去,当下的中国百姓早已过上了当家作主的生活,不再是生活在过去那个被压迫、剥削的封建腐朽、落魄的社会。
此外,鲁迅的文章,内容生涩压抑,对青少年来说,要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另外,鲁迅笔下描写的“吃人”的社会现象,这种文学体裁的描写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为此,剔除一些文章,也理当合理。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正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比如作家余华和莫言先生,就对此发表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
作为鲁迅的“粉丝迷”,莫言从小就受到鲁迅的影响。正如他所言:
“一直模仿、一直努力地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他认为鲁迅写的文章,虽然深奥难懂,但是却有着非常好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而余华,也同样敬佩这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他曾表示,当他在青年时期,第一次翻开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就深深地被他小说中描写震惊到了:
比如文中写的那句“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就让余华大为震惊。
“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么出名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写下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为此,余华对鲁迅向来是持肯定意见的,他曾在采访中坦言: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唯一的。
余华和莫言对“去鲁迅化”的看法,几乎一致相同。
03 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鲁迅给人的印象是舌枪铁嘴怒铜牙的书生,是铁骨铮铮的文人,是冲在民主前线的思想革命家,是不畏牛鬼蛇神的“先锋战士”,是中国的“硬骨头”。
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过得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坎坷不已。
然而,生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他并未像大多数一样,选择做一个浮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做一个思想“斗士”,将笔杆子化为枪杆子,写下了一篇篇战斗檄文,激励和警世了千千万万的大众。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似乎已经忘却了许多的文化历史,忘却了那个艰苦岁月的种种不易,许多人都沉浸在了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里,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而忘却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信仰。
光影岁月,大浪淘沙,在历史的前轮之下,有多少人被淘成一粒沙尘,从未在历史的纪录谱上留下过一丝痕迹,而又有多少人在这上面留下了不朽的成就?想必,前者永远多于后者,而鲁迅无疑是后者。
对此,我想更加赞同于后者观点,鲁迅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当中永远不能磨灭的精神向导。
他的小说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像品酒一样,一次次品味,而不是被尘封。最后你会发现,这内容就像醇厚的美酒一样,越发让人上头和清醒!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