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过雪了,怎么还不冬眠?北京紫竹院公园2米长大蛇还在晒太阳

10月10日上午,自然教育组织“科普游子”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开展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主题公益科普活动时意外地遭遇了一条大蛇,已经进入冬季的北京,怎么还有大蛇出没在外,前几天不是下雪了吗?不去冬眠在外面瞎逛干什么?

遭遇大蛇:还是2米多长的!

公益科普组织“科普游子”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开展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活动,当天带队老师正带着游客介绍公园中的植物、鸟类以及昆虫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时,突然有游客大喊一声“蛇”!

大家随着所指方向定睛一看,原来真有条黄青色的大蛇,喧哗声似乎与它没有任何关系,对大家围观那火辣辣的目光毫无兴趣,依然盘踞在石头上悠闲的晒着太阳,据老师估计,这条蛇在2米以上。

简直就是最好的科普对象,几位老师仔细鉴别后认为这是一条赤峰游锦蛇,游蛇科锦蛇属的蛇类,俗称大乌草、乌虫或者家蛇,主要栖息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自己江浙、湖南、安徽一带。

个体比较大,体长可达1.7~2米以上,体表特征为成体头背棕灰色或棕褐色,体中段以后棕黑。自体中段向后直至尾端具有不规则的黄色横斑,黄色斑在侧面多分叉,致使前后黄色横斑相连,尽管个体很大,但属于无毒蛇,对游客不具威胁性。

而且它们的食物多为啮齿类动物,因此维持生态平衡中,赤峰游锦蛇的功劳可不小,因此在紫竹院出现游锦蛇并不意外,但出现2米多的大蛇还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即使是公园也是游人如织,长到2米才被大家发现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个可能是放生或者干脆是京外通过水路进入,因为紫竹院内几个小湖的水来自南长河和双紫支渠,连接着京密引水渠和颐和园,上游可上溯到昌平、怀柔、密云,那些地方是赤峰锦蛇分布数量更多的地区,上游地区的动物随着水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域的现象并不罕见。

赤峰游锦蛇为何胆子那么大,众目睽睽之下还在晒太阳?

其实各位可能是误解了,无论哪种蛇都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各位俗称的冷血动物,但它们仍然需要在体温超过一定时才能活动,因此这条蛇在那里晒太阳可不是晒着玩的,而是在给身体“充电”,让身体温暖起来才能活动,否则就像农夫与蛇中的蛇一样,冻僵啦!

蛇不是要冬眠么,北京都开始下雪了,为什么还不冬眠?

10月6日,受连续冷空气影响,北京百花山上飘起了雪花,气温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出现了薄薄的积雪,所以这今年“冬天”北京也算是下过第一场雪了。

都开始下雪了,蛇还不冬眠?

种花家查询了下百花山到北京市区的距离,超过50千米,而且百花山海拔比较高,达到了2千米左右,而北京市区大多数地区海拔才20~60米,因此气温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国庆节期间的气温还算是比较高,而蛇类冬眠的温度一般是低于15℃,大多数蛇就会寻找树洞、洞穴或者岩石缝隙等干燥的高处,集中在一起进入冬眠。

冬眠是变温动物、某些哺乳类动物和少部分的鸟类度过天气寒冷,食物缺乏的寒冷季节常用的一种应对方法,通过降低体温、减少新陈代谢,进入类似昏睡的状态,哺乳类中熊,以及鸟类中的蜂鸟,还有变温动物中的蛇类以及两栖动物等。

体温会下降到1~9℃,心跳会降到2~3下,呼吸可以低至1小时一次,新陈代谢速度极慢,仅仅靠消耗自身的脂肪度日,因此冬眠动物需要在秋季储存大量的脂肪以备冬天消耗,而人类的脂肪就是类似的方式得来的,尽管人不需要冬眠,但储存脂肪已经成了身体的本能,因此胖起来才是正常的,不会胖反而不正常。

因此近期北方的天气也差不多到了蛇将要冬眠的临界状态,未来也晒不了几次太阳了!但今年拉尼娜的年份副热带高压非常强劲,比往年更靠北,不但导致中原比如华西以及山西一带罕见的秋雨季,也导致了北方一度高温居高不下,确实有些反常。

不过随着太阳大幅度南移,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终将褪去,很快北方会被大陆冷空气占据,再不冬眠就晚了。

延伸阅读:夏眠是怎么回事?

和冬眠季节相反,但状况类似的还有一个夏眠,这是动物度过食物缺乏的干旱与炎热的夏季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殊技能,身体状态和冬眠是比较类似的。

比如大连蛇岛上的蛇岛蝮就会夏眠,原因也不难理解,蛇岛蝮主要靠捕捉春秋季节路过蛇岛的大量候鸟,而夏季则只能抓老鼠,蛇岛上几万条蛇,老鼠根本就不够吃,所以蛇岛蝮干脆就夏眠度过漫长炎热又“没饭吃”的季节。

所以蛇岛上才会有着怎样的传说,半年蛇吃鼠,半年鼠吃蛇,说的就是蛇岛上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