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界的真“干饭人”,为了方便觅食,它们把饭勺长在了嘴上

随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发布,央视紧接着就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跟随央视镜头《寻找勺嘴鹬》,我们认识“勺嘴鹬”这一可爱的小精灵。

江苏盐城拥有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自然就成了鸟类的天堂,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就会有大量的鸟类聚集在这里,而盐城自然也就成了观鸟的最佳城市之一。

每年的8-10月份,勺嘴鹬也会来到这里,但想要观察到它们的身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数量太少了,央视拍摄组也是蹲守了10天,才拍到了它们。

眼下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候鸟们正陆陆续续来到江苏盐城,而在一众鸟类里面,勺嘴鹬的外形并不出彩,体型也不大,但它却是众多鸟类爱好者最希望能够看到的鸟类之一,因为它实在是太珍贵了,数量非常稀少,甚至有专家担心,十几年之后,它们会不会与此前的一些物种一样,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消失。

除此之外,勺嘴鹬本身的一些特点,也非常吸引人,比如它的嘴巴像是一个小饭勺一样,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自带饭勺的小鸟”。

漂亮小涉禽,嘴上长“饭勺”

勺嘴鹬属于鹬科的一种小涉禽,主要活动场所是湖泊、沼泽、草地、水塘、溪流等水岸边。从外形上看,勺嘴鹬个头很小,跟一只麻雀差不多,浑身圆润,但脚却不成比例地长,这很符合它们的习性,毕竟常在水边走,没有“大长腿”是不行的。

勺嘴鹬的眼部有黑色的贯眼纹,眼先较暗,前额、头顶和前后颈羽毛都是栗红色的,但羽毛上面有黑褐色的纵纹,腰和尾上覆羽两侧呈白色,中间为黑色。

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勺嘴鹬迁徙于不同的气候环境中,身上的羽毛花色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勺嘴鹬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的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巴。

一般鸟类的喙,要么是尖尖的,要么跟鹰类一样有弯钩,但勺嘴鹬的喙却显得比较奇葩,基部宽厚而平扁,尖端扩大成铲状,宛如一把饭勺一样,所以不少网友调侃勺嘴鹬是鸟界的“干饭人”,时时刻刻带着一把小饭勺,准备干饭。

饭勺状的嘴巴,也成了勺嘴鹬的名片,它的名字就是根据此特征而来的,根据这项特征,人们能够轻易地将其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

珍稀“干饭”鸟,一步一低头

在自然界里面,动物的身上如果出现了某种很显眼的特征,往往在其生活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有利的性状会逐渐加深,而不利的则会被淘汰掉。

比如食蚁兽,为了方便取食蚂蚁,它们的舌头又细又长;还有渔猫,为了获得更强的水下技能,它们的脚趾间长出了半蹼。

勺嘴鹬也一样,它那饭勺状的喙,在觅食中会不断伸到水里或烂泥中左右来回地扫,从而获得食物。

勺嘴鹬有多热衷于“干饭”呢?这么说吧,它就连在走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低下头的,怕错过任何食物,而且在行走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将伸入水中或烂泥里,一边走,一边用勺状嘴觅食,甚至在转回来的时候,它们也不会将嘴拔出来,为了“吃饭”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恐怕也就只有它们了。

老话里面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此很多人猜测勺嘴鹬的主要食物也是鱼类,其实它主要以昆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我们只要观察它们的嘴巴就知道了,这种喙是很难捕到鱼的,而且受限于体型,吃鱼也不是最佳选择。

鸟中大熊猫,全球仅600只

勺嘴鹬有多珍贵呢?从它的一个外号就能够看出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仅600只左右,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而且勺嘴鹬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受繁殖因素、栖息地丧失、人类污染、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勺嘴鹬种群正在经历极度迅速的衰退。

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很低,只有20~30%的卵才能孵化出小鸟并存活下来,因此迫切需要人们采取行动保护这一珍稀生物,防止它们灭绝。

与其他候鸟相比,勺嘴鹬对繁殖地的要求可谓是相当苛刻,几乎只在楚科奇半岛及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冻原地带繁殖。

由于冬季的西伯利亚过于寒冷,它们无法在那里过冬,所以迁徙就成了勺嘴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人们在滩涂湿地上的生产活动,使得它们迁徙的落脚点大量丧失,这无疑加速了其种群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之后,勺嘴鹬的数量就下降得厉害,专家估计,其数量较历史水平相比,可能下降了近90%。

央视将拍摄勺嘴鹬的地点选在了江苏盐城,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有着大片的海岸型湿地,是一众濒危鸟类往返东亚与澳大利亚的迁徙中转点,也是勺嘴鹬的重要落脚点,能为它们的旅途提供休憩之所,补充能量。

眼下正值候鸟迁徙季,30多万只候鸟齐聚于此,勺嘴鹬是其中平凡而又突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