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没良心炮,还有个日本亲戚?战国时代千人杀棒火矢简史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尤金少将

字数:4163,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日本战国时代明星武器,大筒、焙烙玉的中国爹都是谁?》一文,介绍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筒和焙烙玉两款火器。而根据这两款火器,日本人发明了一款非常特色的武器。其外表看起来像是一枚现代的火箭弹或导弹,使用大号火绳枪或火炮发射。其被称为“棒火矢”,发射其的装备则被称作“火矢筒”。这种武器拥有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了当代。本文就来说说棒火矢的故事。



随着战国战场的战争烈度日渐上升,各家势力对于新式武器的追求也是与日俱增。就像是其他国家的武器设计师一样,日本的工匠们也开始追求大威力可以发射爆炸物的武器。于是,不知道哪家的小天才(一说为山口县的赤石内蔵助)在哪天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嘿!咱隔壁不是有内啥大筒吗?用内玩意把焙烙玉打出去不就中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焙烙玉的烧陶外壳哪遭得住黑火药的膛压嘛。就算采用昂贵的金属弹壳,在空气中高速飞行加速导火索燃烧进而造成弹丸早炸的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时候舶来品技术路线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由商人或者倭寇带回的铳箭显而易见的启发了日本的设计师们。他们将焙烙玉的装药封在竹筒里,对导火索进行延长和固定,再与大筒结合,就成了极具日本特色的棒火矢。这些发射物在中间靠后的部分拥有巨大的稳定翼,使之看起来更像是一枚现代的火箭弹或导弹。

▲常见的几种棒火矢构型

严格意义上讲,棒火矢这个名词仅仅指这种利用大筒发射的弹药形式,而承担发射作用的大筒,此时则被称作“火矢筒”。早期的棒火矢也和手抱大筒的用法类似,采用手持方式发射,不过,毕竟不同于可以直瞄射击的大筒,棒火矢的用途大多需要抛射,而人工手持的角度和因后坐力导致的抖动在抛射中会造成巨大误差,进而影响整件武器的使用效能。

▲早期手持发射的棒火矢

当然这本质还是一个活人是否会被尿憋死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战改良后,火矢筒被改为配置在固定的炮架上以期提升精度。再经进一步发展,此类火矢筒受其不同于一般大筒的用途影响,做的大多短粗而敦实,以承受更大的装药量,遂逐渐脱离了大筒的行列,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形制,成为了单独一类专门的火炮样式。

▲日本博物馆中展示的火矢筒,采用类似于木屐的木板炮架,炮身上拥有装饰精美的花纹

在火矢筒发展的同时,大筒自身也在发展,其最终产物是德川家康的芝辻砲。这门口径93mm、重达两吨的重炮,由德川家御用铁炮工匠芝辻理右衛門亲手锻造,采用了极为复杂的分片锻接工艺,由八瓣炮管片锻打合一,号称当时日本技工锻冶技艺的最高产物,价格更是高达千两黄金,作为三百余门大小火炮中的一员被投入了著名的大阪冬之阵,参与了压垮西军的炮击攻势。

▲游就馆藏的芝辻砲,又称家康大宝贝炮,现藏于靖国神社游就馆,不建议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去参观该炮

接近了当时欧洲主流野战炮的性能,但在当时德川家康调集围攻大阪的火炮之中,已经出现了英国订购的四门蛇炮与一门猎隼炮。和这些先进的铸造火炮相比,立于大筒顶峰的芝辻砲还是逊色不少。顺便一提,根据记载,这五门英国炮就是算上进口的要价,加起来也只花了家康1400两黄金,和本国大炮的千两造价比起来的话......工匠精神的高贵就凸显出来了!或许也有上面“同台竞技”中表现的影响,在迈入幕府时期之后,伴随着铸造铁炮的普及,小口径的大筒也被逐渐淘汰。只有一些工匠还出于礼仪和改良工艺的目的,进行着极少量的锻造、流传。这些礼仪用武器通常被制造的非常精巧且华丽,以至于极高地拉抬了日本古代火器的形象。直到现在依旧有少量大筒可以鸣放,被作为地方庆典活动和表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射击表演中脱手的大筒,大型手持火器在实际使用中是需要技巧的,不勤于训练的现代人玩脱很正常

大筒的大枪架或者说是击发座,还衍生了是“三管大铁炮”。这东西即是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早期转管武器思路影响,也是日本人对三眼铳技术消化理解的产物。工匠们将三根11到15mm粗细的枪管安置在旋转架上,并与大筒尾部的击发机构融合所制造的奇特武器。这种武器存世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不低。不过,这类武器一般被归类为火绳枪,而非大筒。

▲该把独特的武器上还有岛津家的纹章

话分两头,我们再说回焙烙玉和火矢筒。火矢筒自出现开始就以其安全的曲射投放爆炸的优势倍受推崇进而迅速发展。这种弹药几乎可以与任何火炮系统相结合,并发挥出极佳的战斗效果。为了更有效地攻击目标,防止弹药在碰撞后被弹开,火矢筒前部开始出现了锐利的金属凿头,型同弩炮的大型弩矢。在命中目标后,坚硬的凿头会嵌入船板或墙体,以为焙烙火矢提供一个坚固的固定与爆破炸点。

▲与铸造火炮结合之后的棒火矢,注意其尾部的弹丸

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日军使用的大筒和焙烙火矢给参战的中朝军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关于日本“大口铁铳”和“凿城爆矢”的记载也进入了中朝的史书。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日方开始在焙烙火矢的尾部增加金属和石头弹丸,用于稳定火矢的配重和提升火矢筒的密封性。换用新弹的火矢筒也因而获得了更强的威力与更大的射程。

▲挂耳采用狮首设计的火矢筒,筒身还有德川家的三叶纹样

▲上图中小火矢筒的细节,施满樱纹装饰

在关原之战中,双方亦同样投入了数量可观的火矢筒进入战斗。这一时期火矢筒的炮架得到了新的发展,一些可以调节射击角度与释放后坐力的新式板底炮架开始出现,并同样参与到了大坂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的战斗中。

▲可调发射角的荻野流火矢筒

在战争结束后,火矢筒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并也在和平的江户时代被继续建造。和平的时代,意味着工匠们可以花更多的心思,提升武器外部装饰的华丽程度和加工水平,我们现在所见的许多精美的火矢筒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许多火矢筒还作为商品被扩散到了琉球、中国、朝鲜甚至南洋地区,并留下了少量的记载。

▲江户时代中期,使用“千人杀”弹的大筒

在江户时代中期,还出现了火矢筒和大筒使用的榴霰弹。被称为“千人杀”,据称可以飞行800多米(当然,这个数据比较存疑),弹丸为16到40枚不等的铅弹。

在幕末的地方起义和戊辰战争中,还出现了一些用少量铁皮和木板制造的简易火矢筒,这些火矢筒射程较短且威力不足,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加速,西式武器开始迅速取代旧武器的地位,但和其他亚洲国家在西化中完全淘汰的本土火器不同,焙烙玉和火矢筒(或者说是焙烙玉火矢筒)的发展并没有在现代化中逐步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近现代的武器的体系。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俄军军械官戈比亚使用从受损舰艇上拆下的甲板炮,以炮弹弹头和钢杆制造了人类史上第一款迫击炮。

▲戈比亚迫击炮炮弹的剖面图

而缺乏轻型攻坚火炮的日本军队也同样炒了个冷饭,在前线就地取材,用旅顺的松木桦木和麻绳制造了一批木制火矢筒,用于攻击和摧毁俄军在高地上的火力点。该炮的炮架和早期的火矢筒几乎完全一致,但不能调节射角。

▲日俄战争中日军的木炮

而在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军还使用金属制造了类似的武器,并投入到了夺取青岛的作战中。此后还趁机将这些早期迫击炮卖给了英、法、澳、新等多国,狠狠的发了一大笔战争财。一笔一笔卖军火和代工的不义之财,构建起了日本经济学史上所谓的大正繁荣。

火矢筒的终结是大正十一年型70mm迫击炮,该炮的底部底板和之前的完全一样,但采用了新的迫击炮结构。重量很轻,可以通过人力快速部署,参加了包括镇压台湾高山族起义、侵略东北和淞沪会战等军事行动,充当了侵华日军的急先锋与马前卒。而火矢棒在日本的最终产物则是迫击炮爆破杆,主要用于清理雷区和障碍物。

火矢棒与焙烙玉的故事在日本结束了。但在华夏大地上,新的故事却悄然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一些有留日背景的军械师开始参考焙烙玉,制造手榴弹,其最终产物便是马尾手榴弹。

马尾手榴弹采用带破片凹槽的铸铁弹体,头部采用碰炸弹簧引信,填充药为黄色炸药或黑火药,使用方式为士兵解除保险后挥动马尾而后向前投掷。这种手榴弹制造容易,投掷距离也长,很受中国士兵的喜爱。在国内战争中,它是红军长征期间颇为倚仗的攻坚武器,而在抗日战争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战果。由于制造过于简单,各方的生产工作直到1947年才停止。少量马尾手榴弹甚至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带到了朝鲜战场,中国——蒙古——朝鲜——日本——中国——朝鲜,这款完成了环东亚旅行的武器,最终落到了美国佬的头顶。

▲根据地制造的马尾手榴弹,注意其独特的尾钩和镰刀锤子五星标志

相较于有直接关系的马尾手榴弹,火矢筒的发展则要更复杂一点。在抗日战争中,常年于敌后进行游击作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缺乏火炮,所能依靠的只有少量缴获与仿制的掷弹筒和迫击炮,威力小射程短,无法有效威胁炮楼和堡垒内的日军。

作为应对方法,八路军的军械师与炮兵们,当然也包括后来青史留名的神炮将军赵成章。一起制造了50mm和81mm平射迫击炮以充当步兵炮功能,并配置增加了额外装药的迫击炮弹。这些魔改迫击炮在战争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在常规迫击炮的射程外被击毙的。

▲没良心炮与“棒棒炮”

解放战争开始后,以运动战为主的解放军同样需要威力巨大且重量较轻的攻击武器。它们开始将实木与处理过的秸秆作为支撑架,并在外部用铁丝固定炸药,采用碰撞引信或导火索引爆的迫击炮弹药。使用特制弹药的迫击炮也被改为拉发式结构。这一火力系统被称为“棒棒炮”,在解放战争中的绝大多数战役中均有出场,还参与了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亚洲所有炮射矢弹的最终产物,终于在半岛之上遏制住了帝国主义的入侵。

▲双堆集战役中的“棒棒炮”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长杆迫击炮弹也同样没有成为历史,以63式60mm迫击炮长弹与64式82mm长炮榴弹为代表的长炮榴弹接过了前辈们的枪,继续服役在东方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你依旧能在演习和亚洲的许多战场上,看到它们的身影。与其异曲同工之妙的桶形火箭,也活跃在打击极端组织的战场上,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迫击炮长弹结构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