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因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村处于城关镇北7.5公里,一条饮牛河自东向南缓慢流过,并与村西的沟溪汇合,环绕整个村落。村子不远处就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或许就是仰韶村的由来。
仰韶遗址位于村子黄土台地上,东西两侧有深达30一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两者于村南约0.5公里处会合为一。
由深沟上坡后,路旁就暴露出一片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不时还有石器。文化层的厚度1至5米不等,且有很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特别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十分清楚。遗址面积,由西南到东北长约900米,宽约3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遗址的规模十分宏大,文化的埋藏十分丰富。
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人员,对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工作。
他们共有发掘点十七处,出土一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诞生。
但是,由于安特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地层学方法,将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混在一起,致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出现了很大混乱。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等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小规模发掘。不仅新发现了一些遗迹、遗物,还证实仰韶村遗址中存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不一样的文化遗迹,纠正之前安特生的错误。
在仰韶村遗址中,共计四个文化层相叠压,按年代从晚到早,分别为:龙山文化中期、龙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经十分发达。在仰韶文化遗址内,多有房基发现,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与农业生活相适应的生活用具,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
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都是石器,包括农业生产或捕鱼、狩猎和日常使用的石斧、石铲等。
这些石器既有磨制,也有打制的。出土的陶器也相当丰富,其中,最多的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形状各不同,如有用作炊器的鼎、灶;用作饮食器的盆、碗;用作盛器的壶、罐;用作汲水的小口尖底瓶。
当然,陶器表面的纹饰也非常丰富,有划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等。还有不少彩陶,彩陶表面的纹饰也相当多彩,如带状纹、三角纹、圆点纹、弧线纹、月牙纹、网状纹等,而且它们不是混乱不堪的,相反却排列组合成各种精美的几何图案,可谓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珍品。
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几座圆形房子和一些窖穴,可见当时的人已懂得盖房子生活,或许已经开始定居,而不再过着游牧生活。
在这一文化层中,也出土的种类繁多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铲和砍砸器、刮削器等。
陶器的种类也比仰韶文化层的多,基本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形状有鼎、罐、盆、杯等。尤其是这些陶器上留有快轮的痕迹,表明它们是用轮子打磨过的,从手制到轮制不仅产量提高,质量也提高了。
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的器物,表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仰韶文化时期较为发达,也侧面反映出龙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晚的文化类型。
实际上,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青海东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
仰韶文化表示中国古代文明已经起源,并逐渐发展,经过龙山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最终进入文明时代。总之,仰韶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