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朝鲜战争,中美两军之间的对决,“火力不足恐惧症”一直是志愿军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炮兵火力严重不足,志愿军就出现了包围但无法全歼美军的尴尬场面。比如,在1951年2月砥平里战役中,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和第42军集中6个团的兵力,向美军展开反击。由于炮兵火力严重不足,我军未能彻底达成歼灭砥平里美军的作战目的。
然而,志愿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却在上甘岭逐步克服了“火力不足恐惧症”。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133门各类火炮向美军发射45万发炮弹,沉重打击了美军的有生力量。我军坚守山头坑道的守备部队更是在炮兵火力的配合下,打退了联合国军的一次次反扑。
尽管从整体炮弹消耗上看,志愿军发射的炮弹数量不如美军(志愿军消耗45万发炮弹,美军消耗190万发炮弹),但我军已经在上甘岭战役的某些反击战斗中对敌人形成了局部炮火优势。
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上图_ 志愿军炮兵阵地
第一,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中国军队不断地扩建炮兵部队,为我军炮兵在上甘岭“大显神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入朝参战的时候,志愿军炮兵和美军炮兵相比相差的相当悬殊。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等资料的介绍,美军一个师有兵力18000多人,拥有4个直属炮兵营(1个155毫米榴弹炮营,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一个营18门火炮,美军一个是总共有72门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280门直射炮(包含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64门高射炮。还有140多辆坦克给美军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而志愿军一个师最大口径的火炮只有师属炮兵营的12门75毫米山炮,其机动性、火力同美军炮兵不在一个档次上。
美军一个军有1600多门火炮,其炮兵作战经历二战考验,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之间的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志愿军一个军的各类火炮有520多门,炮兵火力不如美军一个军的1/3。
上图_ 1950年7月15日,美军榴弹炮操作人员在检查设备
鉴于中美两军之间的巨大炮兵差距,中国从1951年开始集中力量建设炮兵。当时,我军突击建成17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射炮兵师,2个火箭炮兵师和1个反坦克炮兵师,从苏联进口的火炮装备新组建炮兵师后进行突击训练,随即开赴朝鲜前线参战。
由于我军炮兵采取“超常规速度”突击建设炮兵,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就能集中炮兵部队的火力,对美军展开猛烈的炮火反击,美国大兵不得不惊呼“中国炮兵每秒钟打下一发炮弹,太猛烈了”。
上图_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第二,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部分志愿军炮兵武器装超过美军。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投入的火炮多为15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榴弹炮。而志愿军投入的大口径火炮有美式、日式火炮,苏式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等。除了这些普通的牵引式火炮,志愿军炮兵有一样“杀手锏武器”是美军没有的,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正因为喀秋莎的存在,让上甘岭志愿军的炮兵装备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军。
喀秋莎火箭炮,全名BM-13型火箭炮,是苏联在二战中大量投入生产的火箭炮武器。一辆火箭炮车有8条发射轨道,一次齐射能发射火箭炮弹16枚,其射程达到8500米。在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主要用于摧毁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压制敌人的火力,消灭敌军相对密集的战斗分队。
在1941年7月的奥尔沙战斗中,苏军喀秋莎火箭炮部队集中火力,向德军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猛烈开火,仅用10秒炸毁正在运输物资的德军火车。德军幸存士兵百思不得其解:苏军到底用了什么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如此多的炮弹?
上图_ 柏林战役,苏联红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在苏德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跟随苏联红军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斗,直至反攻柏林。1950年年底,中国炮兵开始现代化建设,我军新组建的火箭炮兵部队进口喀秋莎火箭炮,随即开赴朝鲜前线参战。在1951年9月的反击战中,志愿军24门喀秋莎火箭炮集中火力发射380多枚火箭弹,和27军一起消灭美军700多人,给美军以重大杀伤。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团配合67军参战,歼敌500多人。
到了上甘岭战役爆发后,喀秋莎火箭炮终于大显神威了。面对强大的美军炮兵,志愿军炮兵第209团的24门喀秋莎紧急奔赴前线参战。11月11日,24门火箭炮和其他炮兵部队一起,集中火力向敌军驻守的537.7高地北山展开绝地反击。我军火箭炮向敌人发射了密集的火箭弹,给敌军以沉重打击。在我军火箭炮兵的有力支援下,12军一个团夺回537.7高地北山。由于有喀秋莎火箭炮的参与,志愿军对美军的反击就形成局部的火力优势。
上图_ 志愿军炮兵使用122毫米榴弹炮夜间开火
除了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还有一款火炮表现出色,这就是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该炮由苏联比尔姆172兵工厂和彼得罗夫设计局联合设计,射程达到了11400米,具有造价便宜,火力猛等突出优点,是苏军在二战期间的主力榴弹炮。1950年后,M1398式122毫米榴弹炮来到中国,装备中国陆军的步兵师属炮兵部队,军属炮兵团,炮兵师等不同建制的炮兵部队,志愿军炮兵规模迅速扩大。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炮兵某部队集中手头的1门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4分钟内向美军发射90多发炮弹,把敌人的2个营所在的山沟炸成一片火海。
正因为有喀秋莎火箭炮和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的“努力奋斗”,志愿军才能在上甘岭反击战中对美军形成局部的火力优势。
上图_ 美军的榴弹炮阵地
第三,后勤保障给力。
上甘岭前线,志愿军能发射45万发炮弹,对美军形成局部炮火优势,除了突击建设炮兵部队和部分炮兵武器超过美军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忽视——后勤保障给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不给力,炮弹运不上来,再好的炮兵武器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支援上甘岭前线,志愿军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加强后勤保障。比如,志愿军空军夺取朝鲜北部的局部制空权,遏制美国轰炸机对后勤线的轰炸。志愿军高射炮兵以猛烈的防空火力,粉碎美国空军针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的“绞杀战”。
在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志愿军司令部统一调配后勤保障力量,将上甘岭地区作为志愿军后勤重点配置支援的区域。志愿军第3兵站、第1医疗所、第2汽车队,军械库等单位保障44师。第1兵站、第3医疗所、第1汽车队保障45师和29师。15军集中汽车队的80多辆汽车,向一线部队运输物资。
上图_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炮火
等到战斗全面打响后,志愿军各后勤分队冒着生命危险,以汽车、马车、马匹、人扛等方式,向前线运输炮弹、食品和其他军用物资,志愿军准备攻打注子洞南山的11万发库存炮弹优先供给上甘岭前线。
经过志愿军后勤队伍的努力,一线志愿军炮兵部队每门火炮每天平均储备了300多发炮弹。根据战后统计,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发射了450768发各型炮弹,没有志愿军后勤部队的舍生忘死(志愿军后勤部队投入8000多人支援上甘岭,伤亡1700多人),也就没有志愿军对美军形成的局部火力优势。
通过上甘岭战役和朝鲜战争的实战锻炼,中国军队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战争的后勤保障体系。
上图_ 上甘岭 志愿军
以上3点原因是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对美军形成局部炮火优势的直接原因,通过上甘岭战役的实战锻炼,中国炮兵逐步适应了高强度的现代战争。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为国捐躯的7100名烈士将永远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
〔2〕《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 聂昭华、李韧 四川人民出版社
〔3〕《二战兵器图鉴?二战苏军重武器》 军情视点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