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创立的匦检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84年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二月六日,即位仅55天的唐中宗李显被皇太后武则天一道懿旨给废黜。二月七日,武则天的第四子、雍州牧豫王李旦被拥立为皇帝。

然而武则天虽在名义上仍尊李氏子孙为帝,可实际上却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甚至提出想要建立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的“武氏七庙”,篡位之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见此情形,武则天原来的亲密战友,中书令(首席宰相)裴炎终于看不下去了。他强烈建议武则天将权力归还给皇帝李旦,结果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

没过多久,唐朝名将李勣之孙李敬业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号在扬州起兵造反。不过由于战略上的失误,这场来势汹汹的讨武行动很快就宣告失败。与此同时,武则天以裴炎私通叛军为借口,下令将其处死。跟着裴炎一起倒霉的还有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一批朝廷骨干。

通过一系列清洗,朝廷内外的反武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不过对武则天来说,形势依然严峻。因为她消灭了看得见的敌人,却无法消灭看不见的敌人,而后者显然更为致命。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铲除身边的隐形威胁,做到防范于未然呢?武则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鼓励告密,让大家相互揭发。如此一来,人人自危,人人不敢多言,谁还有心思去在意谁来当皇帝。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创立了一项新制度——匦检制度。所谓“匦检”就是在宫城前设置一个四四方方的铜箱,即铜匦。铜匦四面各开一个投递口,可入不可出。东面青色,名为“延恩匦”,可投递毛遂自荐的求职信;南面红色,名为“招谏匦”,可投递对朝政发表看法的意见信;西面白色,名为“伸冤匦”,可投递申冤书信;北面黑色,名为“通玄匦”,可投递建言献策及天象灾变的书信。

武则天声称匦检制度是为了广开言路,让下情上达,可实际目的就是鼓励告密,让武则天及时了解到有哪些她尚未掌握的秘密,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讽刺的是,铜匦的发明者鱼保家成了第一个被揭发而掉脑袋的牺牲品。鱼保家在684年曾暗中帮助过李敬业。后来李敬业兵败,鱼保家也夹起尾巴低调做人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他看风头已过,而武后又正在找人设计方便投递告密信的箱子。精通设计制造的鱼保家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交上去,很快就得到了武后的高度赞赏。

然而鱼保家万万没想到,当铜匦正式启用后,有人第一时间将一封检举他当年帮助过李敬业的检举信投入其中。结果鱼保家以谋逆罪被押赴刑场斩首。

为了鼓励大家放心大胆地告密,武则天发布懿旨明令全国州县:凡有告密者,各级官吏皆不得过问,只负责提供车辆驿马,待遇一律按五品官标准予以接待。即便是农夫樵人,也都由武后亲自召见,若所奏之事得到武后认可,则破例授予官职,若查无实据,也可免于问罪。各级官吏若有敢于阻拦告密的,以该告密者所告之罪予以惩处。

此懿旨一出,全国上下都陷入了亢奋状态。许多原本无所事事的人都怀揣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争先恐后地奔向神都洛阳告密。反正告错了也能公费旅游一趟,告对了则飞黄腾达,无风险却有高回报,这样的好事去哪找?

武则天言出必行,她不辞辛苦地接见每个告密者,前后累计多达万余人。与此同时,武则天还从众多告密者中选拔出了一批嗅觉敏锐,心狠手辣的优秀“人才”,比如醴泉人侯思止、长安人周兴、万年人来俊臣。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的称号——酷吏。

被检举者一旦被发现有什么对武后不利的证据,那就轮到酷吏上场。各种刑讯逼供下来,被检举者生不如死,自然是要他认什么罪就认什么罪了。

疯狂的告密者和恶毒的酷吏联手缔造了一个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正人君子不敢发声,善于钻营的宵小之徒欢欣鼓舞。而这一切对武则天来说却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已经再也没人敢非议她的野心,也没人敢阻挡她的前进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