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五大名窑?为何“名窑”迭出?

宋代,汉唐后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在唐人开辟的丰富、博大和广阔的天地中,宋代的工艺在几乎所有领域同时走向成熟。

瓷器,在宋代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它继承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不管是青瓷、白瓷、黑釉瓷还是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都有所提高。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很多创新。

除五大名窑--“定、钧、汝、官、哥”之外,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等,瓷器生产规模空前,其技术之新,工艺之巧更是表现出色。

五大名窑,产品各具特色。

一、定窑。为五大名窑之一,更是宋代官窑之首,不管是装饰图案还是制瓷技艺,都是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表现一种真、善、美的美好追求,以及和谐的愿望。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宋代曲阳县划归定州管辖,故称“定窑”。

自唐代起开始烧白瓷,北宋时期进行工艺改革,创造出覆烧工艺,产量迅速巨增。这里烧制的白瓷名扬天下,除胎薄质细,釉色洁白,造型优美以外,还常以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等技法进行装饰。特别以印花装饰最为出色,其图案清晰,布局严谨,题材广泛,居宋代各窑瓷器印花装饰之冠,艺术水平很高,社会影响较大。

定窑曾一度烧造宫廷和官府用瓷,底款多为刻画的“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尚药局”等,都是宫廷、官府用瓷的标记。

二、钧窑。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城北门的钧台和八卦洞附近,因钧台而得名钧窑,也叫钧台窑。钧瓷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铜红釉的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以瑰丽异常的铜红窑变釉而闻名天下的最根本原因。

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改变了之前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单色釉的局面。这种釉系在青釉上施铜红釉料,因铜红釉料中还混杂其他着色金属氧化物,故烧成后釉色变化丰富,红、蓝、月白、灰紫等色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形成其独特的窑变釉特色。

传世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一般有出戟尊、各式花盆、花盆托等,其轮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做工精细、形象优美;华而不俗、耐人寻味,可谓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器物外底均刻有汉字数字,从“一”到“十”都有,其数目字越大,器物尺寸越小。

三、汝窑。汝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县在宋代划归汝州管辖,故称“汝窑”。汝窑又因为曾经为宫廷烧造过用瓷,故也称“汝官窑”。

汝窑传世瓷器数量很少,据粗略统计,全世界仅存70余件。

种类有碗、盘、洗、碟、樽、瓶、盖托和盆等。碗类,有莲花碗、撇口碗、直口碗。盘类,有浅腹盘、花口盘、深腹盘。洗类,有平底洗、圈足洗、三足洗、椭圆形洗。碟类,有平底碟、圈足碟。樽类,有奉华樽、三足樽、弦纹樽。瓶类,有胆式瓶、纸槌瓶、玉壶春瓶。盖托类,有圆口盏托、花口盏托。盆类,有水仙盆等。

其胎质坚硬呈香灰色,釉色以天青色为最上品,还有粉青、天蓝、虾青、葱绿等,釉色十分润泽,釉面多开有细小的片纹。

釉色随造型线条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对比,韵味无穷,审美价值很高。因多采用“裹足支烧”,致使器物外底多留有细小的支钉痕,俗称“芝麻挣钉”。

其装饰一般是印、刻或者划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树枝、花卉等图案。汝瓷器皿,多采用外裹足满釉支烧,工艺十分精湛。汝窑分为官窑、民窑两个系统。

其中,汝官窑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一般指的是宝丰清凉寺汝窑。而民窑,则以汝州为中心,向豫西、豫南与豫北地区辐射。如豫西--宜阳锦屏山窑、新安城关窑等;豫南--内乡大窑店窑;豫北--焦作窑、鹤壁集窑以及安阳善应窑等。而官窑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一般认为是宝丰清凉寺汝窑。

四、官窑。宋朝王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立过三个官窑,即北宋朝廷在汴京(河南开封)设立“北宋官窑”(也称“大观窑”)、南宋朝廷在杭州郊区先设立“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设立“郊坛下官窑”。目前,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已被发现于杭州乌龟山,挖掘出土大量瓷片标本。

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些描述对宋代官窑瓷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概括。如河南开封官窑烧的御用器物,品质尤其以翠青而带有冰纹的为上品。

由于在制器时,器口上仰,釉水流下,口上呈现紫色,下部颜色似铁,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实际上,从传世品以及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胎体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釉面质感似玉,大多数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现“紫口”现象。

造型多为壶、碗、瓶、洗、盘、杯等。五、哥窑。哥窑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但故宫中的确藏有哥窑瓷器。其烧制技术一般认为是源于南宋郊坛下官窑,而哥窑之名则源于哥哥洞窑。

元人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中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据考古认证,杭州凤凰山烧制黑胎乳浊釉青瓷的元代窑场就是孔齐记载的哥哥洞窑。

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颜色多为炒米黄、青灰等。《格古要论》曰:“哥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

因此,其釉层较厚,釉面开有大小不同的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原来釉的膨胀系数要大于胎的膨胀系数,于是釉面开裂。这原本属工艺缺陷,却被聪明的陶工巧妙利用起来,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纹片釉装饰。

同一时期,江西景德镇也烧出了釉色明澈湿润、白中泛青的影青瓷(又称青白瓷),誉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