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在地球上发展繁衍至少有800万年的光阴,虽然天生爱吃竹,但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下的唯一成员,目前存在两个亚种,在野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陕西以及甘肃等地。由于食谱的改变,大熊猫每天几乎用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剩下的时间多在休息。根据此前的消息大熊猫野外数量已经超过1800只,因此濒危等级从濒危下降到易危。
大熊猫体型硕大,野外大熊猫成年后体重在80-100公斤,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成年大熊猫体重在80-130公斤,最大的可以长大180公斤,看上去就是圆滚滚黑白相间的球球。
但熊猫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却小地可怜,平均也只有100克左右,此前出生的熊猫宝宝最小记录是42.8克,2019年7月11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成大”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较大的姐姐初生体重171.9克,较小的妹妹初生体重42.8克。
这要比2006年出生的熊猫宝宝“五一”(51克)还要小,而经过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五一”的体重早都已经超过130公斤。
先不说这些极端情况,即使熊猫宝宝出生的正常体重100克左右也是小的可怜,大熊猫初生幼崽与其母体体重对比达到惊人的1/900,这在哺乳动物中是非常夸张的,人类的这个比值大约是1/22,孟加拉虎的比值是1/120,虎鲸的比值是1/50,长颈鹿的比值是1/10,非洲象的比值是1/45。
而更加夸张的是有袋类动物,红袋鼠是最大的有袋类动物没有之一,它的初生幼崽与母体的比例达到惊人的1/10000,刚出生的红袋鼠可能也就几克重,大小如蚕豆。
哺乳动物初生幼崽大小与什么有关?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有袋类动物的初生幼崽都比较小,这主要与它们的育儿方式有关,因为育儿袋的存在,它们后代的出生也并非真正意义的出生,生下来后可以直接放到育儿袋中进行二次的哺育,小幼崽可以一直在幼儿袋中吸食乳汁成长。没有办法有袋类动物没有真正意义的胎盘,它们的幼崽发育完全时就直接早产了,后续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
有袋类动物就是非常典型的晚熟动物,而自然界中也有很多早熟动物,它们在母体内已经经历了非常完善的发育,一出生后经过短暂的时间就可以独立的生活。例如一些有蹄类哺乳动物,它们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众多的猎食者,因此生存压力比较大,出生后需要迅速的独立,这样才不会那么容易成为猎食者的口粮。例如长颈鹿,它们的宝宝出生后体重可以达到母体的十分之一左右,可以很好的站立奔跑。
而大熊猫并不是有袋动物,它们出生的宝宝体重如此之小,严重影响了它们的野外存活率,这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量稀少的原因。
大熊猫的初生幼崽为何那么小?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胚胎具有延迟着床的现象,它们的受精卵会在子宫们游离段时间并不会马上着床进行发育,这个时间一般在1-3个月不等,只有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受精卵才会着床进行发育。大熊猫的妊娠期一般是在84-160天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因为延迟着床现象的存在,大熊猫幼崽在子宫内真正发育的时间会缩小一半左右,这也是它们初生幼崽仅仅为100克左右的原因之一。
在野外大熊猫的孕育时节多于冬季重叠,熊科动物喜欢在这样食物稀少的季节里冬眠,它们不会进食和饮水,多靠自身储存的脂肪来生存。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母体身体内能量的消耗,科学家认为大熊猫为了让幼崽少吸收很少的能量,因此选择生出一个未完全成熟的小宝宝,之后再通过奶水在体外进行继续的发育。现有的研究也已经发现,大熊猫在妊娠期内食欲明显的下降,身体摄入的营养成分明显减少。
说在最后
正常来讲一个物种后代幼崽的早熟或者晚熟,都是经过几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发展演化形成的,都算是一种最适合的方式,如果情况允许,那么幼崽在母体内发育的时间当然是越长越好,但是有些物种想要尽量减少这个危险的时间,在幼崽出生后继续抚养也是选择之一。地球上数百万个物种,可能也就人类比较特殊,孕育时间特别长,新出生的小宝宝发育时间也特别长。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