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就能发动一场政变?

9月21日上午,苏丹爆发军事政变,由装甲部队奥斯曼少将领导的大约40名军人突然发难,企图占领广播电台、封锁道路、关闭港口、中断石油生产,以此制造混乱,趁乱夺权。但与9月初的几内亚政变相比,苏丹此次政变完全被过渡政府挫败。

这个政变场面,还没日本黑帮去泡澡的阵仗大

(图:wiki)▼

据苏丹过渡政府发言人表示,未遂政变发动者为前巴希尔政权残余人员,“他们意图复活独裁和混乱”。但大多数苏丹民众却对政变者十分同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图中找到苏丹

一个从沙漠向草原过渡的尼罗河沿岸国家▼

政变目的:复活旧政权?

非洲地区军队干政的传统经久不衰,上世纪60年代至今,300多起兵变在10多个国家先后上演,而在苏丹表现的更为典型。1956年独立以来,苏丹共发生16次兵变。

究其原因,主要有复杂的种族和宗教矛盾、恶化的经济问题和持久的专制独裁,再加上军人力量对政治问题的深度参与,使该国一直陷入内战与政变的泥潭。那么,这一次未遂政变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复活旧的独裁政权吗?

不许动,我们要反政变了

(1971年反政变 图:wiki)▼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苏丹民众对巴希尔政权的态度。

1989年,苏丹深处南部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就在这关键时刻,装甲兵少将巴希尔突然发动政变,颠覆腐败的萨迪克政府,从而开启长达30年的威权统治。执政期间,巴希尔更是努力减少伊斯兰教法对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力吸引外国资本进入,同时给予低收入者补助,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使苏丹经济迅猛发展,其民意支持率也达到顶峰。

长期的内战导致民不聊生

为巴希尔的施政做了铺垫,民众普遍渴望和平

(图:壹图网)▼

但巴希尔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为其最终下台埋下了隐患。首先,为了加强统治,巴希尔与宗教领袖图拉比达成协议,意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最终激化了南北矛盾。2011年南北苏丹分离后,丧失大量油田的苏丹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注意苏丹和南苏丹

宗教及国家认同问题是两国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巴希尔容留和庇护本·拉登等恐怖主义势力,与美国关系长期恶化,受到美国及西方的孤立与制裁。这导致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放弃了在苏丹的业务,苏丹经济发展中的外部信贷支持从此中断,工业发展更是难以实现。

非洲最大的国家就这么“一分为二”

谁给的底气?大洋彼岸

(图:壹图网)▼

最后,巴希尔的威权统治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苏丹种族和宗教矛盾突出,而威权统治能够掩盖这些矛盾,可以说基本适应苏丹国情。但巴希尔却将威权变为暴力工具,并无视民众要求。当苏丹社会不满情绪四处弥漫之时,巴希尔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安抚,而是无情镇压。

2018年末,苏丹爆发大规模抗议,巴希尔表面声称将进行改革,并改善民生,但实际行动却是大规模逮捕反对派人士,镇压抗议,这导致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而军队在长时间观望后,最终选择抛弃巴希尔。

在位30年,巴希尔的惯用话术也没用了

不仅苏丹国内抗议不断

出走他国的苏丹人也希望他早日下台

(图:壹图网)▼

2011年之后,苏丹民众对巴希尔政权的认可度不断降低,并最终抛弃了这一独裁者。推翻巴希尔之后,苏丹军方和文官代表达成了一项为期39个月的权力分享协议,暂时组成过渡政府。而据2020年5月的民调显示,只有10%的民众怀念巴希尔时代,80%以上的民众对过渡政府较为认可。

推翻独裁者,签订多方认可的宪法宣言草案

给大家伙儿带来了希望和短暂的快乐

(图:wiki)▼

所以,当前发动未遂政变的目的只是重复军人政变的传统模式,即具有个人政治野心的军人,利用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有利环境,发动政变以达到目的,而不是所谓的复活旧政权或怀念巴希尔,因为这张牌没有吸引力。

那么,政变军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好机会呢?

严峻的民生问题是筹码

政变者看到的绝好机会,实际上是当前苏丹糟糕的经济形势。

巴希尔倒台后,过渡政府所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为了改变巴希尔政权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经济危机,过渡政府在政治上与反对派和解,同意共享权力。在经济上努力解除西方国家的制裁。为此,过渡政府公开宣布与非洲地区的一切恐怖组织划清界限,并向恐怖活动受害人进行赔偿,甚至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正常化。

最终,美国于2020年12月14日将苏丹从“支恐国家”中移除。但政治上的努力不断被难以调和的利益分配问题所抵消。

只要立场选得好,仇人也能变“老表”

(图:Flickr)▼

与反对派达成和解协议后,苏丹过渡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格局更加复杂。因为原反对派要求在过渡主权委员会、内阁及议会中都占有相应的席位。

然而,僧多粥少导致军方、自由变革力量、传统保守势力三者的矛盾不断凸显。原本的过渡议会成立时间也由原定的2020年11月变为无限期推迟,民众不满情绪在不断积蓄。12月19日,苏丹再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数以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尽快成立过渡议会。

这一次抗议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过渡政府

守天下似乎比打天下难多了

(图:wiki)▼

但更紧迫的远不是政治和解,而是持续的经济困境。政权不稳,石油资源枯竭,疫情作祟,援助难达的混乱局面,导致通胀率大幅上涨。当前,苏丹几乎所有地区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过渡政府一边承认“最近一年在改善民生方面彻底失败”,一边还试图通过削减补贴来缓解财政困难,苏丹民众苦不堪言。

大饼卷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图:shutterstock)▼

近日发动政变的军人正是看到了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软肋,意图在民意基础之上实现个人野心。但问题是,军人虽然和过渡政府矛盾重重,但无意结束当前的过渡政府,因为各派力量都在寻求军方支持,正是这种争而不破的局面使军方成为最大受益方。

冲突对抗,政变夺权,镇压抗议...

哪一项不需要军方的枪杆子来撑腰?

(图:wiki)▼

所以,当奥斯曼少将在动员身边战友行动时,只有几十人愿意参与进来,并有人在发动政变时向过渡政府告密。因此,尽管民众对现状不满,但享有最大利益的军队对现状是满意的,奥斯曼少将没有多少“志同道合”者。

依赖外部资金和帮助

发生未遂政变之后,苏丹过渡政府第一时间将政变与前巴希尔政府联系起来,意图绕开经济困境和政治僵局,来定义此次政变。此外,过渡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军方的合作和对军方的监视。

虽然有百般不是,但要杜绝一切导向内战的可能

这个国家经不起折腾,不然又要毁了一代人

(喀土穆 图:壹图网)▼

然而,要消弭军事政变和游行示威的民意基础,就要纾解经济困局,于是过渡政府不断引入外资,获得外国帮助。

在政治上,当前的过渡政府奉行“平衡外交”,正在俄罗斯和美国两国间进行利益协调,试图使两大国帮助苏丹组成稳定的新政府和新议会。9月13日,苏丹宣布允许俄罗斯租用红海沿岸的苏丹港,建立海军基地,以换取俄罗斯的经济援助和政治帮助。

过渡政府不会不懂苏丹港的战略意义

但是想要援助,总得付出点代价

不久以后,就能看到俄罗斯士兵在岸边喝伏特加了

(图:壹图网)▼

与此同时,美国为挤压俄罗斯在苏丹的影响力,计划向苏丹提供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30亿美元的债务减免和投资,甚至直接提供40万吨小麦,以缓解苏丹粮食短缺。这样的大礼包背后,自然也需要苏丹让渡部分国家主权。

美国不是第一次援助苏丹了

以往援助南苏丹,分裂了,再援助达尔富尔,乱了

这些所谓的馈赠,早已在背后标好了价格

(图:wiki)▼

在地区层面,为了缓解能源危机,过渡政府不断与以色列和沙特加强联系。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国家,希望未来的苏丹新政府能加入自己的阵营,防止其倒向什叶派的伊朗阵营。因此,就在上个月,沙特及其盟友阿联酋宣布承诺向苏丹提供石油产品、小麦和药品等人道主义援助。

沙特与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的关系已经很不好了

如果苏丹被拉入伊朗阵营,沙特就真要四面受敌了▼

而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之后,苏丹与以色列加强了在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着苏丹吸引外部投资,尤其体现在糟糕的交通设施和匮乏的电力供给上。另一方面,虽然尼罗河穿过苏丹境内,但农业开发还远远不足,和上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分配也始终是个问题。

尼罗河沿岸的农业收成还比较稳定一些

但仅靠这里,是无法养活所有国民的

还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大面积开垦,灌溉,才能提高收成

(图:wiki )▼

作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以色列若能帮助苏丹实现农业和基建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21年1月25日,以色列情报部长率代表团访问苏丹,就达成多项该方面的协议。

苏以关系冷了几十年,在巴希尔执政期间更是到冰点

美以之盟为了扩大在红海地区的势力

势必会选择“扶持”新的过渡政府

(图:wiki)▼

总之,面临政治僵局和经济困境的苏丹过渡政府,当前只能依靠外部力量的来缓解国内危机,但外部势力干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民生问题不解决,政治僵局便长期无解,军人发动政变的土壤就长期存在,苏丹的未来局势仍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https://edition.cnn.com/2021/09/21/africa/sudan-failed-coup-attempt-intl-hnk/index.html

2.https://english.alarabiya.net/News/middle-east/2021/09/22/Saudi-Arabia-condemns-failed-coup-attempt-in-Sudan

3.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mena/2021/09/21/sudan-failed-coup-attempt-reported-by-state-media/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556225723074409&wfr=spider&for=pc(新华社)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