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佑陵
字数:4498,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在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关于山海关之战的一系列文章中,吴三桂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人物。这个后世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而闻名的明末人物,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决定之后中国200多年走向的关键位置的呢?
吴三桂祖上是江苏高邮人,明初的时候吴三桂的族人随着明军进入辽东。但吴家在吴三桂之前并没有出什么名人,吴家的兴旺全靠的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吴襄的发迹始于天启二年(1621)中武举进士。当时明朝的辽东正是边患严重的时期,武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在过去即便是中了武进士也不会迎来什么改变。古代素有穷文富武的说法,吴襄能中武进士,家里生活水平不会太差。但此时不同往日了,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更何况吴襄还是辽人,当时帝师孙承宗正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兵”的战略。吴襄中这个武进士简直是正当时。
吴襄回到了辽东之后很快就融入了辽东将门的上层圈子。很快吴襄就娶了辽西第一将门祖大寿的妹妹。在后面的岁月中吴襄也跟着祖大寿水涨船高一步步做到了总兵官。
吴襄官越做越大,但官做的大不代表吴襄就真的很能打仗。在长山之战中,吴襄带的解围大凌河的军队被后金军击败,此战中吴襄先逃跑,招致张春以下诸将三十三人都被活捉。崇祯一怒之下将吴襄削职。但没过多久吴襄又通过平定登州兵变恢复官职。
▲祖大寿
吴襄虽然打仗不行,但在经营家族势力上却是好手。吴家本来就是辽西的豪强,在吴襄进入官场之后更是大张旗鼓地夸张自己实力,大肆侵吞军屯。当时辽东明军将领侵吞军屯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的府邸让朝鲜使者也叹为观止,不禁感叹:“就是朝鲜的贵族都不如祖大寿的宅邸豪华。”
但吴襄不同,吴襄虽然也侵吞军屯,但吴襄却把这些钱全部拿来培养自己的私兵。吴襄自己穿的是粗布褐衣而这支私兵却穿纨罗纻绮,吴襄吃的是粗茶淡饭而手下的私兵却吃的是细酒肥羊。即便是朝廷有时欠饷,自己这支私兵却依旧能衣食无忧。吴襄还将侵吞军户的田地分给自己的私兵,每个家丁都有数百亩庄田。这样一支对吴家绝对忠心的私兵,在崇祯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三千人规模,都是由吴襄的子弟、子弟的诸兄弟、亲属等组成。而吴襄知道要保持家族势力不下坠,就需要家族中不断产生人才,所以吴襄对自己的儿子教育很用心。在吴襄的儿子中最优秀的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
吴三桂仪表堂堂,有一双大耳垂,鼻子很高,还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颜值特别高。再加上健壮的身材,吴三桂活脱脱就是一个大帅哥。吴三桂不但长得帅,个人能力也超群,骑射武功无所不精,尤其是善使大刀。不但武力超群,为人还相当机警。吴三桂不但具备一个边郡青年特有的武艺,还十分喜欢读书。从少年时起,吴三桂每天鸡鸣之时就披衣起床,开始读书,晚上一直读书读到半夜才休息。吴三桂还具备成功人士都具有的精力充沛,虽然吴三桂睡眠很少但“终日无惰容”。
▲吴三桂大刀
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都很喜欢吴三桂。少年时期吴三桂就初入军营,很年少时就成了辽东明军的下级军官。在舅舅祖大寿的提携下,吴三桂的官位也水涨船高。崇祯五年,他已经是游击将军。这一年吴三桂才二十岁。在这一年的平定登州之乱中,吴三桂跟随父亲吴襄大破孔友德的叛军。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吴三桂此时又再次迎来好运,朝廷派到关宁军中的监军高起潜对这位将门虎子吴三桂青睐有加,将其收为义子。
靠上了高起潜这棵宫里的大树,吴氏父子却并没有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崇祯十二年,吴三桂被任命为团练总兵。
吴三桂任总兵,是由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名,约辽东巡抚方一藻共同推荐,经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同意,并由他向朝廷报告,经崇祯批准。除了最后的批准人崇祯,前面三个人都与吴三桂有十分亲密的关系。
在方一藻巡抚辽东时,吴三桂即“拜其门下”,成为了方一藻的学生。光成为学生还不够,吴三桂还与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可见吴三桂不但骁勇善战,同时还继承了自己父亲吴襄高水平的社交能力。方一藻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重要的文官,搭上方一藻这条船,吴三桂在辽东肯定不会受到委屈。
▲洪承畴
蓟辽总督洪承畴刚来辽东,按理说与吴氏父子不应该会产生什么关系。但吴三桂故技重施,再次用拜师这一套,成为洪承畴的学生与洪承畴产生关系。吴三桂知道光拜师没用,还得进入洪承畴的核心圈子。洪承畴征战南北,最重要的助手就是自己的幕僚。洪承畴最信任的幕僚叫谢四新,这个人极为博学。吴三桂立刻花心思与之交往。就这样吴三桂也融入了洪承畴的圈子。
洪承畴其实推荐吴三桂,也并不是只凭借自己私心办事。辽东将门盘根错节,在之前的宁远之战中,辽东将门坐视总兵官金国凤战死。要想整顿辽东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来参与整顿。吴三桂无疑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吴三桂素有敢战之名,家族势力又遍布辽东,很容易获得辽东将门的信任。
吴三桂也不负洪承畴厚望,很短的时间里就训练出一万精兵。这支精兵成为吴三桂在后来搅动明末风云基干力量。
吴三桂在成为总兵官之后,也用实际表现证明洪承畴没有推荐错人。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五月十八日,明兵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凌海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一场遭遇战。吴三桂与清军的交手中不落下风,虽然损失了副将杨伦、周延州、参将李得位等官佐,但也重创了清军,甚至惊动了在沈阳的皇太极。皇太极在六月十五日先发一万兵来增援前线,十七日、十八日又“发披甲兵”,虽说是“发兵换班”。但是在档案中也留下一个注脚“因杏山上阵损伤故”,可见这一战清军打得并不轻松。
随着洪承畴的整军备战,辽东明军也越发变得积极起来。这时决定明清命运的松锦之战爆发了,吴三桂在这一战中更是大放异彩。七月八日夜,吴三桂指挥马步兵五百自松山奇袭锦州附近的清兵镶蓝旗营地,迫使清军移营。三天后,吴三桂又与曹变蛟等在杏山城下大破清军,清军退守义州。
在崇祯十四年(1641)初,投运粮草救援锦州的行动中,吴三桂更是将智勇双全发挥到了极致。当时锦州三面被围,明军都不敢往锦州运粮,但若锦州粮尽势必造成锦州不攻自破。洪承畴就召集辽东巡抚丘民仰、总兵吴三桂商议运粮之事。从这个商议人员就可得知,吴三桂已经辽东明军极为重要的人物,地位高于其他的总兵。
▲吴三桂
当时正好赶上春节,与汉族一样当时女真人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深谙辽东情形的吴三桂就提出,运粮的时机就是现在,趁着春节清军放松警惕,完全有机会兵不血刃地将粮食运进锦州城。洪承畴决定采纳吴三桂的建议,并将运粮的任务全权交给吴三桂执行。正月初二、初三两天,吴三桂就筹集了三千四百辆骡车和一万五千石大米。正月初六日,吴三桂亲自带队开始向锦州运粮。
果然如吴三桂所料,锦州城外的清军完全没有戒备,所有人都在大营里舒舒服服的过年。次日中午,明军运粮队就成功进入了锦州。吴三桂赶紧让人卸货,当晚二更就带着人车撤回宁远。此次运米,往返“并未遇警,绝无疏失”。一直到初九日,清军才有所察觉,这时吴三桂的军队早就走远了,当清军统帅多尔衮出动部队去追击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明军的炮火。事后多尔衮被皇太极严厉斥责,在晚年多尔衮还说“松山之役,我颇劳心焦虑,亲自披坚执锐……我之体弱精疲,亦由于此”。这次运粮的危险程度,组织难度都是极为巨大的,而吴三桂却很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足见其能力之强。
虽然明军此次运粮成功了,但却并没有彻底解围锦州。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清兵严密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为解锦州之围,四月下旬,洪承畴挥师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这一战中吴三桂又一次表现优异,吴三桂率领军队和清军连打十多阵,士气如虹打得清军节节后退,还阵斩清军骑兵十人,为明军赢得了松山之战的前哨战。
正在明军势头正好,来自京师的干预却将明军送入了险境。北京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指责洪承畴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崇祯的决策也在陈新甲的鼓动下发生改变,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出关赞画”军事,督促洪与清兵决战。洪承畴只得放弃自己的方略,于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六日正式誓师援锦,二十八日进兵,次日,抵松山城。
▲皇太极
洪承畴不知道的是,皇太极这时也来到了前线。皇太极得到洪承畴率大军援锦的消息,决定倾国中之兵,亲临前线指挥。皇太极心急火燎疾驰六昼夜,于八月十九日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皇太极察看地势后,发现明军有个致命的问题,前重后轻,主力攒集在一起,可以将其合围歼灭。但是明军和清军兵力几乎相等,要合围明军必须利用工事。皇太极命令全军下营,就地掘壕。清军这时强大的土工能力成为这场战役致胜的关键。清军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丈余,“断绝松山要路”,切断了明军后勤线路,将明八镇兵围于松山城附近。
在全军被围的关键时刻,吴三桂却让他的恩师洪承畴大跌眼镜。八月二十一日晚,吴三桂与王朴最先带兵溃围而逃。松锦之战失败的命运就此注定。
现在很多观点都责备吴三桂抛弃自己的上司恩师洪承畴,独自一人跑路。殊不知在之前的两天时间里,明军组织了多次突围,但都被清军给挡了回去。由于事起仓促,明军只带了三天粮草,如果二十二日再没有突出去接下来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洪承畴在二十一号晚上的决策是全军拼死一战,往前打,突破清军防线攻到锦州。而这时崇祯派来的监军张若麒却建议回宁远就粮。不得不说张若麒在其中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张若麒这个方案一提出很多明军将领就一门心思想着撤回宁远。所以在二十一日晚上时,明军内部实际上思想已经混乱了,散会不久,王朴第一个率军跑路。
吴三桂作为辽东的地头蛇,他参加完会议就知道没机会赢了。回到军营就找部署来商议突围之事。这时有一新降的蒙古人献计说:“敌人诡计多端,肯定会在小路上设置埋伏堵截我们突围。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走大路突围的机会就比较大。”吴三桂决定用蒙古降人之计,从大路突围。结果最先跑路的王朴损失惨重,而吴三桂却从大路突围而出,军力大体保存完好。皇太极也不禁对身边人说道“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
最后,在松山的明军八镇总兵逃了六镇,在所有逃跑的明军中,能把实力保存的最完整的还就是吴三桂。据宁前道石凤台向朝廷密报:吴三桂的“兵丁尚多,还能整搠兵马,誓拯封疆”。到了战后崇祯也不得不只是处决王朴了事,同为逃将的吴三桂反倒被升为提督。
松锦之战不但是明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吴三桂个人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吴三桂的形象还是忠心报国骁勇善战,而在此战之后吴三桂却变成了一个养兵自重,精于算计只知利己的乱世军头。当历史来到公元1644年的时候,吴三桂再次作出最利己的选择……
参考资料:
《清实录》《明朝档案总汇》《庭闻录》《明史》《摄政亲王起居注》《明清史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佑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