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个人之间最深的感情不是“我爱你”?

人和人的关系中,最有价值的体验之一就是:“被看见”。

当一个人没有“被看见”的感觉,ta会陷入心理上的被孤立感,抑郁、绝望、空虚由此而生——虽然活着却犹如已死。这是为什么?

当两个人“相互看见”,你们就变成了对对方来说与众不同的人。这又是为什么?

拥有大量的粉丝、点赞为什么并不一定是“被看见”?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就是“被看见”——生而为人就注定有的一种“存在”的基本需求。

1.

要讨论“被看见”,需要从远古的人类社会说起。

我们都知道,人类天性是“群居”动物。面对自然的威胁、野兽的入侵、极度匮乏的资源,人类明白,只有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下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如果无法被他人和群体看见,意味着生存受到直接的威胁。Ta将没有办法获得存活所必需的支持和资源。不被看见,实实在在就等于宣判死亡。

随着文明的发展,虽然我们的生命看似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依赖别人,但被看见的需求却留在了我们的血液中。不被看见,依然能给我们的精神造成接近于死亡的痛苦感。

2.

我们的“自我”是在被看见的过程中建立的。

唐纳德·温尼科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师之一。他在他最著名的理论中提出,如果婴儿有一个好的养育者,这个养育者能够看见婴儿的需求,及时回应婴儿的种种行为,婴儿就能够发展出一个“真自我”(the true self)。这样的孩子能够知道自己要什么,ta的一生是为自己而活。

而如果养育者不能看见婴儿的真实需要,婴儿则会发展出一个“假自我”(the false self)。并且这个假自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为被看见,我们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当的,相信真实的自己是会受到关注和爱护的,于是我们有了真自我。即便当我们在长大后顺应环境需要,偶尔调用假自我来应付外界的时候,我们内心也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

“假自我”则是一种防御,一种行为的“面具”, 它是顺应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因为不曾被看见,我们为了生存,学会了揣测他人的心思,讨好以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假自我”不能成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主宰,不能阻碍到一个人感知自己真实的存在。

如果“假自我”过度,或者“真自我”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就算做到了被社会肯定的优秀,内心也觉得空虚绝望,没有幸福的感受。

3.

被看见的体验,是健康有价值的爱的基石。

Branden教授认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心理可视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都是爱能够持续、能够有价值的基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Ta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从ta的眼中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Ta眼中的我们,刚好和我们眼中的自己一样。Ta所欣赏的,刚好也是我最欣赏我自己的地方。Ta能够明白我是如何经历我的生命的,ta理解我的难以言说的过去和感受。

这种“我因为是我而被欣赏/喜爱/认可”的体验,与那些“因为一些社会公认的价值被喜爱”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是我而被喜爱”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后者绝对无法比拟的。

这一刻,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视性——“心理意义的我”是能够被看见的。

我至今觉得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喜悦感。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于肉身的存在感,因为它的“隐形”,所以更难被我们确凿地感受到。因此当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见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确认感”——啊,我真的是这样存在着的!伴随于此,我们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单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见的体验,也会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声的体验,我们会铭记很多年。

而如果两个人双向地产生了心理可视性,持续地能够看见对方真实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够看见对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这就变成了一段很有价值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段关系不断地发现我们自己。

这也就是Branden教授认为的友谊的价值所在。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正是因为在关系中,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感受到了他人对我们内在特质的看见和认同——这种感受会使我们不断渴望再次经历它。

最终,爱一个人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我们自己。

4.

缺乏被重要他人“看见”的体验,可能让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个社会上的许多attention seeker,也就是那些格外渴望注意力的人,都是缺乏了被重要的他人看见的体验。

如前文所说,因为ta们真实的自我不曾被重要的人看见,ta们就对自我的存在产生了羞耻感。

因为不曾被看见,这样的孩子开始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是应该被掩盖起来的”,甚至发展到因为相信真实自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一旦被看见就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Ta们于是学会了伪装,假装自己是比真实的自己“更好”的样子,而“更好”的标准,就是外界和他人的期待。

Ta们一方面通过讨好、伪装、甚至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试图用此打破不被看见的自己所处的死寂、绝望的内在环境;另一方面,又同时把真实的自己越埋越深,陷入更深的空虚。

真实的内在自我被看见,和简单地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所带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当真实的自我被看见、被接纳或者反对,我们都能得到存在感。而真实的自我被肯定的体验,则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放松、安全。只要像自己一样活着,就能够被接受和认可,是一件非常“抗焦虑”的事。

而如果是通过埋藏真实的自我获得他人的关注,则会带来许多复杂的情绪。我们在接收到关注的同时,仍然会感到隐藏的愤怒,因为对方忽略了真实的我们。也会带来恐惧感,害怕真实的自我不够好,而终将失去这样的关注。我们是紧绷的,焦虑的。

5.

而扭转不好的局面、让改变发生的关键,仍然是创造出新的“被看见”的体验。

“被看见”的体验,是自我改变的前提,也是疗愈发生的时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无论任何流派技术,咨询师为病人创造的重要的治愈性体验就是“被看见”。

被看见意味着,对方此刻全情投入在你的身上,对方此刻为你而存在。

被看见也意味着,对方付出最大的努力聆听你,你可以放心地让你的脆弱展现出来,不用担心会被伤害。

被看见还意味着,对方不畏艰难地理解了你身上那些令人难解的部分,ta陪你一起明白了你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人。

随着“被看见”的体验发生,我们也用温柔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我们重新理解那些因为羞愧、悲伤不敢去“深究”的那部分的自己,并随之产生情感,释放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升华了那些可能是创伤性的经验。

这个过程,就是与自我的和解。

6.

最后我们想告诉大家,如果想要获得“被看见”的体验,你应该怎么做。

首先你要明白,寻找被看见的体验,就如同寻找真爱一样,需要冒险的精神。这是勇者的游戏。

生而为人,你就有价值。不需要符合任何条件,不需要作出任何成绩。当你能够鼓起勇气相信这一点,并开始忍受着强烈的不适,怀着深深的脆弱表露出来,你走向爱和连接的伟大征程就迈出了第一步。

其次,你要学会挑选那些“对”的人去表露你自己。

不要选择那些对所有人不好,却告诉你只会对你一个人好的人。选择一个总是友善的人,一个安全的人,一个足够成熟的不会随意评价别人的人。

有时候我们无法获得“被看见”的体验,只是因为我们一直选择了错误的目标,不断付出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有时候,对于寻求被看见这件事来说,父母也可能是错误的人。

最后,请你先看见你自己。

请你学会用温柔的、不评价的、关怀的目光去看你自己。看那些多年来被冷落的需要,那些因为不被一些重要他人喜爱而被深深埋藏起来的部分。

看见你自己,然后会有人看见这样的你。并且对那个人来说,这样的你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