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意思?武则天为什么要设立这一官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古代的官职名称,起源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北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后逐渐被废置。那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设立这一官职呢?答案还得从唐朝的三省制开始说起。

唐朝在皇帝以下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大机构,简称“三省”,综理全国政务。“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担任这些职务的官员都称宰相。

古代皇权和相权经常发生冲突,所以设立多个宰相职务在名义上是帮宰相们分工,更主要目的则是削弱相权。

为了让更多有能力的官员加入到宰相队伍中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设立了一个新的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侍中的品级皆为正三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意思就是说,即便品级未达三品的官员,也能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亦为宰相。

值得一提的是,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的官员未必都是品级不达三品者,但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以外,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衔才可算得上是宰相,否则即便官至一品,也依然不能称相。

唐高宗执政后期因身体原因,长期病假缺席,朝政事务主要都是由皇后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野心勃勃,想要长期把持朝政,可当时在位的五个宰相中,刘仁轨、李义琰都是铁打的“反武派”,崔知温保持中间立场,裴炎、薛元超则是站在武则天这边。也就是说,武则天的支持率只占到一半,如果她想要一手遮天,那就必须要打造出一个至少绝大多数听命于自己的宰相班底才行。具体该怎么做呢?城府极深的武则天自然有办法。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移驾东都洛阳,五位宰相中有四位留在长安辅佐监国的太子李哲,只有老好人崔知温随驾来到洛阳。

四月二十四日,也就是高宗和武则天抵达洛阳两天后,武则天就以缺乏人手打理政务为由,火速提拔了四个官员主持平日里由宰相们负责的工作,他们是: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

上述四人此前的官秩都只有四品,虽说同中书门下三品能给不及三品的官员加持身份,但也不能相差太多。更何况这四人资历尚浅,按理说不具备拜相资格。如果强行给他们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那势必会引起几位当朝宰相们的不快。为了尽量少刺激那些老人们,武则天搞出了一个新官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示与先前宰相们的差别。

然而懂的都懂,宰相的核心是他们的工作可以掌握很大权力,而不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几个字的差别。比如没有具体职务的“三公”地位很高,但说白了就是退休老干部,没权力。而郭待举、岑长倩等人虽然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看上去好像不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可他们实际负责的工作并无区别,也就是权力没有区别,所以当然也就是实际的宰相了。

从此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新官衔就成了资历浅、品级低的官员们拜相的常用头衔,而同中书门下三品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