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五月天的人,相信应该都熟悉这首叫《伤心的人别听慢歌》的歌,而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当中,很多的人在面临自己的悲伤情绪的时候,也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听那些带有悲伤情绪的歌,而这些歌的特点,无一例外的都带有“慢”的特点,并已经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在低情绪下的常规操作。
从我们人类普遍的悲伤文化上看,能够引发我们悲伤情绪的音乐,可能对我们的人类社会来说,具有这很重要的意义。
为何我们会去听悲伤的歌?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Kay Wilhelm教授等人,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倾向于选择与当前心情更有共鸣的音乐。因此,在我们陷入悲伤的时候,之所以会愿意聆听悲伤的音乐,除了与自身具有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的性格有关之外,也与这类音乐可能有助于我们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悲伤音乐具备较慢的速度、较弱的节奏感、较小的调性、音程较小、音域低、圆滑奏(legato)较多、音色温暖低沉的诸多特性,因此我们能够借助聆听悲伤的音乐,让我们自身的悲伤情绪,在其中得到理解与共鸣,因此悲伤的音乐,不仅能够表达当事人的悲伤情绪、同时也能够起到了抚慰、缅怀过去的作用,甚至起到了正面的治愈效果。
我们也许会以为,悲伤音乐会让人越听越难过、进而深陷泥沼无法自拔,但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的David Huron教授也提出一个说法,他认为,若听众可以从悲伤音乐中获取正面的体验,那么这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在聆听悲伤音乐时,分泌的泌乳激素(prolactin),进而使得我们感受到被爱、被安慰、感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最终得到降低负面情绪的作用。因此与其说伤心的人别听慢歌,倒不如说:伤心的人就应该听慢歌。
音乐是如何拨动我心跳的?
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高、节奏、速度、音量、音色、与空间残响,而中音高又与音程、旋律、和声、和弦、与调性有关。各个音乐元素都能影响不同层面的情绪感受,也因此结合不同音乐元素的变化,可能带来复杂的情绪变化。举例来说,一首歌当中若是旋律中的音程跨度较大、和谐音程较多,那么听众会感到较为舒适;而音程跨度较小、不和谐音程较多,则该旋律会让人在乍听之下,感到复杂。
音色也会因着先天演化因素与后天聆听经验的影响,使人们对于不同音色将有着较为多元的感受:举例来说,高频较多的音色,会使人感受到青春活力、充满希望;与之相对的,若是低频较多的音色,则是散发出温暖、成熟、复杂的感觉;至于嘈杂度较高的音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愤怒的情绪。更有研究指出,若听众是在独处时聆听音乐,则将会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情绪感受。由此可见,借助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巧妙组合在一起,人们便可以从中领会不同的情绪感受,甚至可能产生更为深层、抽象的情感。不管是快乐愉悦、沉静隽永、恼怒愤慨、还是伤心难过,无论各种情绪,都能够在悠扬的乐曲中觅得。
当我们听音乐时,我们的脑袋在干些啥?
针对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与理解音乐信息的研究,仍是相对较晚的时期才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缺少成果: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生ValorieSalimpoor等人就从研究中发现,在音乐开始准备进入歌曲高潮时,脑中便会分泌多巴胺(dopamine),意味着即使相较于真实生活的经验,音乐会显得很抽象,但音乐也能够切实地引发大脑的生理反应;后续的实验则发现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甚至可以激发掌管原始情绪反应的依伏神经核(nucleus accumbens)的活性,说明了其在生物演化上,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聆听音乐时即使没有任何动作、没有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身体,也可发现大脑内的听觉区与动作区皆被启动,意味着大脑除了听觉区可能负责音乐的处理之外,也可能利用了动作区来解读音乐中的节奏。达特茅斯学院的Wheatley博士也通过其研究认为,音乐、动作、以及情绪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用以辨识蕴藏在动作中的情绪的机制,很可能也运用在辨识音乐中的情绪。而两者间的诸多相同之处,例如说结构、时间性、叙述性质等,也对应了前述的说法。
在大脑中协助我们理解他人动作的目的、以及预期动作进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其实也有助于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根据以上种种论证,我们便可知道,音乐绝非单纯具备娱乐性质的社会文化产物——其同时反映了人类身为社会性动物,有着相互理解,渴望情感交流的人性;因此,我们也可能可以从研究人类音乐行为的发展,来探讨人类身为社会性高级动物,在千百年来中文明的演进。
无形胜有形的音乐,对于人类社会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音乐对于我们社会最重大的意义,莫过于其突破了语言的屏障,促进了我们人类情感的沟通与表达。其比语言还要更加古老有力,让我们得以深切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与之产生共鸣,并作为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将社会内的每个个体联系在一起,使得彼此间不再疏离。
此外,音乐也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在20世纪发展出录音技术后,世世代代的人们,将各个时期所聆听的音乐保留下来,作为集体情感与记忆的结晶,借助跨时代的沟通流传千古,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最重要的是,音乐行为也是人类身为社会性动物,展现社会性的良好证据——我们悲伤,我们就会去听音乐,然后我们得知自己并非人际中的一座孤岛;我们合唱,我们做音乐,感受自己属于社会一分子的喜悦。我们交流,我们紧密联系。而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