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哪种咖啡,能反映人格,是真的吗?

策划 / 二狗子

编辑 / KY主创们

前两天在办公室赶稿,余光瞥见对桌某作者正呵欠连天:

KY编辑部的不少作者都是重度咖啡成瘾er——边紧锁眉头敲击键盘,一边仰头灌下一口苦汤,在办公室是再常见不过的景象。

当问起大家为什么喜欢喝咖啡时,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为了提神,有的为了激发灵感,有的为了减肥,有的为了护肝,还有人只是单纯觉得好喝。

但我也记得自己第一次喝咖啡时的感觉:又苦又涩,勉强灌下一口都要像喝中药一样大皱眉头,毫无享受可言。

从难以下咽到逐渐上瘾,咖啡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它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喝不同品类的咖啡,会代表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吗?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咖啡。

尽管内行人经常谈论各种关于咖啡的品味问题,但在我看来,对咖啡的喜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而在对咖啡品类的选择上,也出现了有趣的研究结论。2013年,临床心理学家Ramani Durvasula对1000个常喝咖啡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选择不同的咖啡,能揭示你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比如,

喝黑咖啡的人更直接、简单、实际;

喝特殊品类(比如低因咖啡)的人更爱控制,喜欢追求细节,有完美主义和强迫倾向;

喝拿铁的人可能有点神经过敏,喜欢讨好他人;

喝速溶咖啡的人比较孩子气,喜欢闲散的生活。

下面的这一张表格,就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人们喜好的咖啡种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格特质。来看看,你是哪一种呢?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个仅供娱乐的研究结果。但无论如何,咖啡和人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比如,当问到为什么要喝咖啡时,有人会回答我:

话不要说得太早!你有没有想过,咖啡的这种“提神”效果,或许并不存在呢?正是如此!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项研究,可能会颠覆你一直以来的认知。

研究者发现,对于很多长期饮用咖啡的人来说,咖啡并不能真的使ta们提起精神。原因在于耐受性。对于那些不怎么喝咖啡的人,摄入咖啡会让ta们变得精神倍增;但对那些长期咖啡饮用者来说,ta们每天饮用的咖啡,并不能对大脑起到同样的正向作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喝下咖啡依旧会让我们感到更精神呢?

这和我们常说的“喝酒壮胆”很像。我们为了壮胆喝下的这些酒,并不会让我们烂醉如泥。

然而在喝过酒之后,我们会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仪式感,于是就可以大胆做出平日里不会去做的事情。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依然选择去喝咖啡呢?人类学学者 Krystal D'Costa在《科学美国人》的撰文中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刻刻都要求高效的时代。而咖啡作为一种精神刺激物,成为我们在感觉自己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时,理所当然想要选择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能够迅速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帮助自己在状态不佳的时刻仍然能够提起精神,保持警觉和专注,保证工作效率。

无论如何,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咖啡依然是我们身边最为方便快捷、触手可及的安慰品。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它确实能让我们打起精神、重振气力。

听到这里,被我挂在文首的咖啡成瘾作者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且慢!喝咖啡强心健体,和过度摄入咖啡因以至于喝到上瘾,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什么样程度的咖啡摄入可以被称作上瘾?我们又该如何控制这样的度量呢?

如果你问问身边那些长期喝咖啡的人,会发现ta们都曾经历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Gary L. Wenk认为,咖啡之所以让我们如此迷恋,是因为它模拟了可卡因和大麻会在我们大脑中产生的反应,刺激神经递质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非正常分泌。

也就是说,饮用过多咖啡和吸食可卡因、大麻时产生欣快感的路径,其实是相似的……

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出现咖啡因成瘾的症状。紧随其后的,是成瘾后面临的“咖啡因戒断”。如果某天少喝或者停喝咖啡,就感觉昏昏沉沉、心情低落,浑身不舒服。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度忧虑。

一般来说,这些症状只会发生在长期、过量摄入咖啡因制品的人身上。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给出的安全摄入量标准是低于400毫克咖啡因(4到5杯咖啡)/天。

如果你的咖啡摄入量并不符合这一标准,但同时也并没有因为喝咖啡这件事产生过激的生理反应,如:

或这些反应并未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那就大可放下心啦!

咖啡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它都不仅仅只是一杯苦味的提神饮料,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了象征性的意义。就像中国文化中的茶馆一样,17世纪,巴黎、维也纳、伦敦等地的咖啡馆是政治家、作家、哲学家们热烈讨论的根据地。

年轻的海明威就曾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拜访了已经成名的詹姆斯·乔伊斯,与菲茨杰拉德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作品。当时,还由于学科和领域的分类,逐渐形成了“作家咖啡馆”“记者咖啡馆”“画家咖啡馆”“心理学家咖啡馆”等等。

到了近代,喝咖啡更多地和社交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和工作伙伴约在咖啡店谈事,和朋友在咖啡店叙旧,和潜在的约会对象在咖啡店见第一次面……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社交属性逐渐减弱,私人属性正在增强。

喝咖啡正在变成一件和自己更有关的事:我们越来越少地为了其他人去喝咖啡。取悦自己、认真生活,喝咖啡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奥地利小说家Alfred Polgar曾经这样形容去咖啡馆的人:“咖啡馆里大部分的人,对世人的厌恶与对世人的渴望同样强烈,想要独处,却需要有伴来独处。”那是一种美妙的距离,你感受到一种来自人类同类的陪伴,却又维持着绝对的独立性。这种感觉,我想所有喜爱咖啡的人都会明白。

明天早餐时,不如来一杯咖啡吧?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咖啡爱好者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咖啡的?对你来说,喝咖啡又意味着什么呢?快来留言区和大家聊聊吧!

References:

Grant, B. (2014). Caffeinated: How Our Daily Habit Helps, Hurts, and Hooks Us.

Rossi, S., De Chiara, V., Musella, A., Mataluni, G., Sacchetti, L., Siracusano, A., ... & Centonze, D. (2010). Effects of caffeine on striatal neurotransmission: focus on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54(4), 525-531.

Panlilio, L. V., Ferré, S., Yasar, S., Thorndike, E. B., Schindler, C. W., & Goldberg, S. R. (2012). Combined effects of THC and caffeine on working memory in rat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165(8), 2529-2538.

Justinová, Z., Redhi, G. H., Goldberg, S. R., & Ferré, S. (2014).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esynaptic versus postsynaptic adenosine A2A receptor blockade on Δ9-tetrahydrocannabinol (THC) self-administration in squirrel monkey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19), 6480-6484.

Rogers, P. J., Hohoff, C., Heatherley, S. V., Mullings, E. L., Maxfield, P. J., Evershed, R. P., ... & Nutt, D. J. (2010). Association of the anxiogenic and alerting effects of caffeine with ADORA2A and ADORA1 polymorphisms and habitual level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35(9), 1973-1983.

Sexton, R. L. (2001). Ritualized inebriation, violence, and social control in Cajun Mardi Gras.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74(1), 28-38.

Durvasula, R. (2014). You are why You Eat: Change Your Food Attitude, Change Your Life. Rowman & Little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