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但不孤独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灵独处很自在的典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是孤独的表现。现在国庆假期已过半了,没去景点看人海的朋友,可以趁此机会一个人呆一下,感受一下独处却不孤独的感觉。

1. 什么是独处(Solitude)?

在心理学上,独处(Solitude)是当个体在意识上与他人分离,信息或情感无法与外界交流,在各个层面上与外界的关系都不存在时的状态。即使在人群中,只要没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也可以被认为是独处。

独处以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作为主要特征,而是否独自一人并不是独处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满座的咖啡店中戴上耳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写作/阅读,甚至你和伴侣在同一个空间中也好,只要你意识上没有跟他人接触,也算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独处。

耳机似乎成了流放自己的意识到孤岛的神器

2. 独处与孤独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英文单词中,分别有 Alone 和 Lonely 两个词,前者的意思是孤单一人的客观状态,而 Lonely 则是指孤单的心情

而在心理学上独处(Solitude)孤独感(Loneliness)也是类似的关系。独处是一种客观状态,而孤独感是主观的体验。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TA可能会感到孤独,也可能会快乐。

孤独/孤独感(Loneliness)指的是:

个体不满意自身人际关系现状、其交往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时产生的主管心理感受,常伴有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令人难耐的精神失落感。

1. 我只有自己一个人,很不开心,觉得很孤单。

2. 我现在自己一个人在这里。

小友认为,前者是伴随不良情绪的孤独感(Loneliness),后者是独处(Solitude)状态,仅仅是状态,这个状态下,可以有积极的心情,也可以有消极心情。

独处时,往往有更多时间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3. 独处怎样影响我们?

  • 你是自愿还是被迫独处?

心理学者 Larson 和 Lee 将独处分为非自愿的独处建设性的独处

非自愿独处是指渴望有人陪伴却无法做到,从而被迫一个人。建设性的独处则是我们主动选择,具有较高自主性的独处。

而也正如你预料的那样,当被迫独处时,我们更多地感到类似孤独的负面情绪,但主动选择独处时,我们会有更多的积极心理体验。

  • 独处与自我整理

心理学者 Larson 等人对独处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独处时间也不同:儿童的平均独处时间是清醒时间的17%,而青少年则是26%,而当我们成年或者到老年的时候,会花更多时间在独处。

随着独处时间占比增多,我们也愈发能享受独处的时刻。学者认为,独处有助于让我们整合对自我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反省和自我探索的机会。

那些希望独处的人,可能会与《基本演绎法》中的福尔摩斯的这段独白共鸣

  • 独处有助于适应社会

2011年的一项 UC Berkeley 的研究发现,当我们感觉拥有权力时,能够在各种情景中真实地表现自我。而当感觉缺乏权力时,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场合而转换伪装角色。

在社会中,我们都会有因应场景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自我的倾向。长期的表现或者说形象管理会带来压抑或者压力,而独处可以让我们暂时摆脱表现的状态,回归到真实的内心。Larson也发现,青少年和成年人经过独处之后再进入人群,心情会变得更加振奋和愉快。

  • 独处对创造力

很多学者认为,创造力的发展与独处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创造性的活动,例如设计、音乐等,都是独自完成的。如果我们没有独处的能力,就会失去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学者也发现,天才少年会比一般少年画更多时间独处,而且他们对独处更加积极,更加会享受独处。

给自己一个放空的机会

小友翻译了独处偏好量表(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cale),可以花3分钟看看自己对独处的偏好。以下每题,请从两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句子(建议先记录在纸上吧,计分方式见后)。

1.

a.我很享受和人们在一起

b.我很享受独自一人

2.

a.我尝试去计划我的一天,以便为自己保留私人时间。

b.我尝试去计划我的一天,以便能与别人一起做事。

3.

a.职业规划中,我希望能在工作中认识有趣的人。

b.职业规划中,我喜欢在工作时有时间独处。

4.

a.当我和很多人一起度过好几个小时之后,我通常觉得备受刺激和充满精力。

b.当我和很多人一起度过好几个小时之后,我通常很渴望离开独处。

5.

a.对于我来说,独自度过的时间经常是很有效率的。

b.对于我来说,独自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浪费掉的。

6.

a.我经常有强烈的离开现状去独处的欲望。

b.我很少有强烈的离开现状去独处的欲望。

7.

a.我希望去有很多人和活动的地方度假。

b.我希望去很少人和十分平静安宁的地方度假。

8.

a.当我要度过一些独处时间的时时候,我会觉得很无聊和不快。

b.当我要度过一些独处时间的时时候,我会觉得很高效和愉悦。

9.

a.如果我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我会希望能够坐在能愉快聊天的人旁边。

b.如果我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我会希望能安静度过这段时间。

10

a.和别人一起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无聊和无趣的。

b.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无聊和无趣的。

11.

a.我有和别人相处的强烈需求。

b.我没有和别人相处的强烈需求。

12

a.很多时我有时间就会离开现状然后独处。

b.我很少会花时间去离开现状然后独处。

以下是每道题相应的得分项,选中得一分。

1 – B, 2 – A, 3 – B, 4 – B, 5 – A, 6 – A, 7 – B, 8 – B, 9 – B, 10 – A, 11 – B, 12 – A.

研究者 Burger 在1995年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

男性平均分是5.37,女性平均分是4.52,总体平均分是4.87。大家可以与自己的情况作比较,不过分数高低并无好坏之分,无论你是喜爱社交,还是享受独处,那都是真实的你。

1. 尊重自己的独处需求

当希望独处时,不要责备自己「不合群」,而是像Sheldon那样,理直气壮地享受独处。

2. 尊重身边的人的独处需求

另外除了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小友认为,当你的朋友表达出独处需求时,不要责备对方「扫兴」或者「不合群」。因为就与你需要社交一样,对方也有独处的欲望,并没有谁的需求高于别人的需求。


3. 锻炼独处能力,更好应对独处时刻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独处,也可能被动独处。当被动成为独处的客观状态,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应对,避免陷入孤独的主观状态。


“我不喜欢独处,因为总觉得一个人呆着,都会有孤独的感觉。”

“我想要有自己呆着的时候,平时要用不同的情绪面对不同的人事物,好累,我需要静一下。”

独处的时候,你可以是愉悦的、平静的、孤独的;而孤独的时候,你只能想着如何走出这种情绪。

但不管情绪如何多变,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你需要知道怎么使自己处于舒适的情绪中。

或许,你能在友心人的情绪探索营里找到答案呢?(关注友心人,在菜单选择课程了解详情)

图片均源自网络

-end-

作者:珊爷

心理学学士;

曾于日本进修发展心理学

参考文献

Burger, J. M. (199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9, 85-108.

Larson, R. W., & Csikszentmihalyi, M. (1978). Experiential correlates of time alon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4), 677–693.

Long, C. R. (2000). A comparis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pisodes of solitud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Long, C. R., & Averill, J. R. (2003). Solitude: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3(1), 21–44.

Long, C. R., More, T. A., & Averill, J. R. (2006).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olitude. In R. Burns & K. Robinson (Chair),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pp. 68–76). Newtown Square, PA.

Long, C, R., Seburn, M., Averill, J. R., & More, T. A. (2003). Solitude experiences: Varieties, setting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5), 578–583.

Goossens, L., Lasgaard, M., Luyckx, K., Vanhalst, J., Mathias, S., & Masy, E. (2009). Loneliness and solitude in adolescence: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mode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8), 890–894.

陈晓 周晖 (2012). “自古圣贤皆寂寞?”—独处及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1.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