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能让鼻子更通气;留着长胡子更抗打?今年的搞笑诺奖它来了

今天,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如期揭晓。因为疫情,“第31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改为线上举办,并在线上增加了扔纸飞机的环节。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搞笑诺奖也有特定的主题——工程(engineering)。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正经的研究让我们会心一笑吧。

撰文 | 今天不那么正经的编辑部

· 医学奖 ·

鼻子不通气?去啪啪啪

别想了,这里没有图

这个故事,要从弗洛伊德的黑历史说起。19世纪末,弗洛伊德的好朋友、德国耳鼻喉医生Wilhelm Fliess提出,人体的鼻子和生殖器存在某种生理联系,鼻子的症状可能导致生殖器的问题。弗洛伊德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不仅亲自接受了两次手术来治疗所谓的“鼻反射性神经症”,还将一位拥有相同“症状”的“患者”推荐给了Fliess。但是,这场手术却以灾难告终——手术后,患者的鼻子变形,并且时常会流鼻血。最终,弗洛伊德放弃了这个毫无依据的假说。

100多年后,一支由德国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真正找到了鼻子与性的关系——只不过,显然不是Fliess当初设想的那样。他们发现,当你鼻子不通畅时,一场酣畅淋漓的性行为可以起到鼻喷雾剂的效果。事实上,这个想法并非空中楼阁。此前已有研究证明,运动和激素分泌的变化,都可能让堵塞的鼻腔变得通畅。那么,作为一场激烈的、与性激素有关的运动,性行为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吗?

说干就干。研究团队找来了18对异性伴侣,让他们进行一次性行为,然后在性高潮时立即测定双方鼻子的通气程度,并分别在30分钟、1小时和3小时后再次测定。(为了公平起见,双方都达到性高潮时数据才有效。)第二天,同样是这18对伴侣,在使用了喷雾剂后再次进行性行为,并接受测量。

至于实验结果,性行为的效果可谓显著:在达到性高潮后的一个小时内,他们的鼻子通畅程度甚至要强于使用鼻喷雾剂;3小时后,效果会逐渐消退。当然,如果考虑效果的持久性,功效能持续半天的鼻喷雾剂显然更有优势——除非你每一个小时经历一次性高潮(bushi)。

最后要认真地说两点:第一,大家应该也注意到,这项研究的规模十分有限,因此对于结论,还是应该谨慎看待;第二,这项研究真的具有实际意义:鼻喷雾剂并非对所有人都奏效,因此,这种运动说不准真的能成为一种天然的替代“疗法”——当然,前提是你有对象。

没有对象也可以多喝热水。

· 生物学奖 ·

猫咪的叫声有多复杂?

它的声音就和它的行为一样复杂(图片来源:pixabay)(它好可爱!)

猫咪靠着可爱的外表和慵懒的奶音经常能轻易俘获人心。如果你是一个猫奴,想必一定知道猫主子的心思很难猜,作为一名“铲屎官”,我们只能从它们极其多变的叫声略猜一二。好在人多力量大,这里就有位科学家兼资深猫奴可以为你支招。Sch?tz是瑞典隆德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在几年前的一次谈话中,她了解到迅猛的猎豹和小只的猫咪的呼噜声频率都在30赫兹左右,感觉十分有趣,便立即开始记录了自家的4只猫的叫声,并沉迷数年。但这种“健康”的沉迷让她收获颇丰,发表了4篇论文,1篇综述。

我们最常能听到的喵声实际上,是咕噜声和喵声的结合。猫咪还会发出唧唧声、颤音、呻吟、嚎叫、喵、咆哮和嘶嘶声。在不同的环境和情绪下,它们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看到食物时,声调会上扬,而去医院时,声调会下降。最近,Sch?tz和合作者还获得了一笔研究“人和猫沟通的旋律”的拨款,以研究猫咪是不是会“半有意识地”改变声音的语调、强度、长度和发声的质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此外,他们还想证实,大多数猫都有类似的这种“韵律变化”,而资深猫奴是可以“听懂”的。

可以听懂吗?

· 和平奖 ·

留着胡子,打架更有优势?

这个人很能打(图片来源:pixabay)

犹他大学的Beseris等3人获此殊荣,理由是对“人类演化出胡子,是为了在被人一拳捶到脸上时保护自己”这一假设进行了实验测试,这是因为胡子可能能减轻脸部受到钝击时的受伤程度。由于从死人身上取下整块带胡子的皮肤不切实际,所以团队用羊来代替了人。他们把取下的羊皮铺在仿制的骨头上,然后让铁砧从高处掉落到上面,比较留着羊毛、被剃毛和被拔毛的区域吸收冲击力的能力。结果是——羊毛可以多吸收30%的能量。几人由此认为,面部毛发可以表明人在打架的时候脸是否容易受伤,所以会和强烈的雄性气质、社会支配、侵略性关联起来。

知道为什么关二爷是武圣了吧。

· 物理学奖 ·

为何行人大多时候不会撞到彼此

你有在火车站撞到过别人吗?(图片来源:Alessandro Corbetta et al)

行人走路的时候为何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撞到彼此?因为当行人看到相对方向有人走来时,会主动调整自己行走的路径,留下足够的空间来避免碰撞。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一现象,研究人员在荷兰艾恩德霍芬的三个火车站里分别架设了Kinect传感器,在五个多月的时间内收集了大约500万条行人走过的路径。研究人员为了弄明白行人之间的行为逻辑,把每个行人等效为相互作用的粒子,并假设这些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社交力”(social forces),用物理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看来,对物理学家而言,分析粒子物理要比揣摩人心简单得多。

与其说是“社交力”,不如说是社恐力。

· 动力学奖 ·

为何行人有时会撞到彼此

(上面的物理学家:这是来找茬的吧?!)

实验录像(前往“返朴”公众号观看,图片来源:原论文)

尽管对人群行为的研究中,粒子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型,但是在特定情况下,该模型并不适用。(上面的物理学家:这肯定是来找茬的!)比如,先前有研究表明,行人的路径并不受到周围人现在的环境影响,而是受到他对周围人未来位置的预判影响——或者说,受到他对其他人预判的预判影响。研究人员找来了54名大学生,让他们其中一半成为“低头族”,并随机分成两组走向不同方向。研究发现,人群中部分人失去了主动判断能力之后,对每个人来说,和其他人撞个满怀的概率都提升了。被试的54个大学生全是男生,该实验并不能在更重要的人生课题上帮他们一把。

或许,一直看手机并不总是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物理)。

· 昆虫学奖 ·

怎样对付潜艇上的蟑螂

潜艇上进了蟑螂怎么办?在水下作业时,潜艇构成一个封闭系统,如果用常规的杀虫剂对付蟑螂,这些有毒气体会残留在舱内的空气中,对船员健康构成威胁。如何对付潜艇上的蟑螂,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以往的柴油潜艇和核潜艇通常采用二氧化碳熏蒸法来控制蟑螂。

而获得本年度搞笑诺奖昆虫学奖的四位科学家试验了一把,把杀虫剂放上潜艇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们给八艘潜艇灌入了敌敌畏,确保艇上所有的橱柜、抽屉和其他蟑螂可能窝藏的角落都敞开,同时关闭通风系统。几艘潜艇这样闷了两小时后,又通风了一小时,船员才重新登船。研究人员迅速清点了死去的蟑螂数量,并测量了空气中敌敌畏残留量。发现敌敌畏对潜艇蟑螂的杀灭效果达到97%至100%,而它在空气中的残留浓度在1至4小时内迅速下降到安全水平。只可惜,这种方法对蟑螂卵没有效果,所以研究人员建议在两周后,等残余的蟑螂卵又孵化了,再对潜艇进行一次处理。

不过麻烦的是,这项研究在1971年发表后不久,敌敌畏就被广泛限制使用了。从1995年开始美国环保局限制敌敌畏的使用,1998年欧盟禁用敌敌畏。看来为了对付潜艇蟑螂,今天的科学家要找新的杀虫剂再来一次实验了。

今天你蟑螂和老子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化学奖 ·

电影院中能闻到恐惧的气味?

那看爆米花电影时有爆米花味吗?(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每天都在吸气、呼气,还记不记得当你在拐角瞥见临近车站的公交车时,你迅速做出反应,心脏突然跳得很快,在赶过去的路上也大口喘着气。类似地,当我们观看悬疑或搞笑电影时,随着电影情节突然紧张或开怀大笑,我们呼出的气体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呼出的气体发生变化的话,能否直接反映出所观看的电影情节吗?

2015年,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就另辟蹊径地在电影院中,收集了观众在观看电影特定场景时呼出的气体。最终,他们证实空气中的一种以挥发性有机物形式存在的化学物质,能够反映出观众所观看的电影情节,例如是否有悬念或有暴力场景。可以说,他们在电影院的空气中闻到了恐惧或兴奋。继而在2018年,13 000位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呼出的气体中,只有异戊二烯(isoprene)这种挥发性有机物是唯一能可靠地将观众的年龄与电影情节对应起来的化学物质。如果电影院中这种分子的浓度发生了变化,那家长可要注意啦,你的孩子可能在看“危险”的影片呢。

为了避免给他人剧透,是不是还要在看电影时吃一块大蒜?

· 交通运输奖 ·

用直升机运输犀牛的最佳姿势

犀牛:我有一句脏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图片来源:Robin W. Radcliffe et al., 2021)

一只庞大的动物被四脚吊起,悬在空中……类似的场景,一些读者在农村过年前可能常见。但这一次,这群科学家的目标不是杀生,而是更好地保护一种濒危物种——黑犀牛。

在非洲南部的纳米比亚,黑犀牛的栖息地常常受到人类活动的侵扰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造成过多的近亲繁殖。因此,有时研究人员需要人为帮这些黑犀牛“搬家”。但是,要移动这些庞然大物绝非易事。尤其是考虑到当地地形崎岖,陆地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唯一的选项只剩下空运。人们需要远距离给犀牛注射镇定剂(阿片类药物),然后把它的脚捆住、用直升机运到其他栖息地。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姿势是最合适的呢?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与犀牛的健康密切相关。被注射阿片类药物后,犀牛会出现血氧不足、肺换气不足等一系列危险的不良反应,而不同的运输姿势或许会影响犀牛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所以,研究人员分别对6只四脚朝天的犀牛和6只平卧的犀牛进行了测试——当然,既然不需要真正将它们运走,用起重机来模拟直升机也就足够了。实验结果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尽管所有这些犀牛都出现了血氧不足和血碳酸过多的症状,但相比之下,四脚朝天的犀牛的肺部没有遭受明显的损伤——至少目前看来,这才是运输犀牛的最佳姿势。

礼貌:你犀牛吗?

· 生态学奖 ·

口香糖还可以保护环境?

口香糖可以清新口气,让笑容更美更强大,但你可能想不到,口香糖还可以保护环境?从木焦油(含多种化合物,以酚类化合物为主)到如今五彩斑斓的片状、粒状口香糖,人们是嚼出口香糖中的美味后就扔,而口香糖也变成“黏黏糊糊”的干垃圾。

由于人们嚼完就扔的习惯,给了一些研究人员一个机会——从5个国家的垃圾桶里掏出被人扔掉的口香糖来进行研究。虽然样本的采集颇为艰辛,但他们发现口香糖中具有丰富的口腔微生物。在3个月的时间内,被扔掉的口香糖中的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包括在牙龈处生活的链球菌或棒状杆菌等,会让位于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而在从5个国家收集的这些口香糖样本中,细菌的占比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一些环境微生物在口香糖的自然生物降解中发挥了作用,其中还可能存在降解其他生物材料的菌株。怎么说呢?对一些人来说是垃圾,对一些细菌来说却是宝,而对科学家来说这些细菌是宝。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就是你随地吐口香糖的理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